铸造技术、美术、音乐文化成就于一身,精心铸造的一种礼乐器,从约公元世纪流传至今。在古代常用于祭祀赛神、祈年求雨、节庆***、发号集众和指挥作战,是社会财富和的象征。
铜鼓是广西民族文化之瑰宝,每年广西壮、苗、瑶、彝、水等民族仍在使用铜鼓进行欢庆春节、青蛙节、跳弓节、祝著节、民歌节等喜庆活动。
目前市面常见的广西铜鼓多用纯铜/青铜和现代工艺精密铸造而成,更具欣赏、收藏、馈赠、纪念之价值。壮族铜鼓是广西的旅游工艺纪念品,被选为广西国际民歌艺术节礼品。
目前铜鼓多摆放于办公居家等场所,适合送外宾,国外友人,集团公司的开业乔迁之吉祥礼品。故有“得铜鼓2、3面者可称王”,今有“铜鼓一响,百业兴!”之寓意,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 。时值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到10世纪的唐末。流行于广西北流、陆川、容县、浦北、广东高州等地。因“蛙鸣即铜鼓(鼓)精”、“鼓声宏者为上”,龟蛙能知天时,故视为神物。这种铜鼓的特征是:面大于胸,胸部略直,鼓腰收束、凹处平缓,足部较高。鼓面的立体蛙饰瘦小,蛙身无纹,一般为四只。又因鼓身遍布精细的云雷纹,故又有“云雷纹鼓”之称。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 铜鼓。时当公元3世纪东汉末年到10世纪的晚唐时期。主要流行于两广地区。


壮族铜鼓雕塑厂家壮族使用铜鼓历史悠久,他们把铜鼓看做是传家宝,十分珍惜它,并千方百计地保存下来,使之世代相放置博物馆中的壮乡铜鼓传。随着祭祀活动的频繁,铜鼓也常陈列于祭器当中,逐渐的被赋予神秘色彩,成为通灵的圣物,演变成为沟通人神的礼器。师宗壮大族的传世铜鼓主要集中在与广西接壤和与文山、红河两州交界的高良、五龙、龙庆三个民族乡的村寨,这些铜鼓多说是世代相传下来的,也有个别购买的。据调查,全县境内1958年以前存有铜鼓一百余面,后多数在当时的“献铜”运动中被毁,现今仅存十面,均为村寨集体所有,多由村中德高望重之人或某姓族长专管,这些铜鼓都为传世品,已无人能说清其窨是哪一代传下来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