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得知古代铸造铜鼓的方法有:
(一)、泥型合范法,其工序主要有如下几道:
1、制模型 首先用木料做成一个鼓形木模 作为范芯骨架,然后敷以掺有谷壳的粗泥料作范芯的底层,再敷上掺有草灰、牛粪的细泥料作表层,使表面光滑并且有较好的透气性和退让性。后,捏塑四个实心耳安在耳的部位。
2、翻外范 先在泥模型鼓表面涂以牛油,防止粘连,然后分块(面范一块、身范二块或面范一块、身范四块)敷以细泥料和掺加草盘、麻丝等的粗泥料,形成外范,在外范上按设计留好浇口,拆开外范后在范面刻印花纹。
3、做芯范(内模) 鼓芯范是由泥模型鼓减薄而成,其做法是在泥模型鼓周身嵌人一定数量的铜芯垫,然后按芯垫印痕厚度刮去一层泥料,并磨光即成。
4、合范 一种是鼓面向上的台范;第二种是足沿向上的合范.合范后,用泥把各条范缝封严,并以绳索把整个范绑扎紧,经低温烘烤,使泥范中的水分蒸发,干透硬化。
5、浇注 先将鼓范烘烤预热,达600C0左右,然后从鼓面***或足沿的浇口杯内注人台金熔液,使之进人型腔。
6、拆范及整理 浇注之后,拆开外范,取出内范.锯凿掉浇冒口,清除内外壁上的泥料,修饰花纺及立体装饰物,使铜鼓表面光滑,花纹清晰。
7、定音 铜鼓作为乐器,对音响有一定要求,必须请专门鼓师进行调音,调音台格后,则可以使用了。
上述几个问题中,核心的问题是鼓壁太厚,其它不足皆因此而产生。但是,要将鼓壁降至传世铜鼓的厚度,就必须在铸造时将内外范之间的间隙减小,但这一来又会增加浇铸中所产生的气隔,给浇铸带来极大困难。它早巳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陶器上,甲骨文中可看出它的演变,商周时代把它加以发展.装饰在铜器上,铜鼓用它作花纹图案,反映了壮族先民一向从事农业生产,其中雷纹影响大,为求雨多建雷庙,解放前南宁亭子立有雷庙,古时壮人还有定六月二十四日为雷公诞的。2004年,该研究所又铸造出两面麻江型铜鼓,但壁厚依然如故,且声音反不如一批铜鼓,说明这一问题确实是一大难题。
在这方面花费时间长、投入人力、资金多的,是广西民族学院。1995年,广西民族学院万辅彬***的一个研究小组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在上海博物馆用陶瓷型模试铸出一面麻江型铜鼓,但不是很成功。钦南征夷稽,禽陈文彻,所获不可胜计,献大铜鼓,累代所无,頠预其功。之后,他们在广西民族学院组建了我国一个铜鼓铸造实验室,继续开展麻江型铜鼓铸造试验。在后来长达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们投入大量的资金及人力,先后铸造了十几次,但仅铸出两面铜鼓,没有完全取得成功。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