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因其具有的特殊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铜鼓文化曾在南方各少数民族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然而在历史发展演进和文化生态改变的现实环境下,铜鼓文化也呈现 出日渐衰微的局面,其原有的历史使命逐渐,生存空间不断缩小,传统的保护模式已不足以实现传承发展的目的。基于目前的发展现状,应实施开发式保护策略,以期更好地保护铜鼓文化。”庞大铜鼓悬置于庭堂,有如中原地区象征皇权的铜鼎,是权重一方的民族首领的无上威严,令人望而生畏。
铜鼓是壮族及先民铸铜工艺的代表作。春秋到明清时期,都有铸造和使用。铜鼓早源与陶釜,个体
不大,从素面无纹到有简单的纹饰。汉以后到唐,逐渐向雄浑高大、精美稳重的方向发展。唐以后又逐渐变小。明清以后,这一传统技术就消失了。
民间传世铜鼓基本上都是麻江型,经过数百年、上千年的不断使用,如今破损已经十分严重。广西的白裤瑶族在的仪式中都要敲铜鼓,据南丹里湖生态博物馆课题组的调查,在所参加的六次仪式所观察到的约100余面铜鼓中,近一半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蛮降寨一陆姓人家收藏有5面铜鼓分别叫米水、米漏、米土、米麦、米姐(音译)。鼓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裂痕,没有一面是完好的。那坡县彝族在跳弓节所用的两面铜鼓,破损相当严重。它的特征是:鼓面铸有立体蛙饰,并两三只重叠一起,等距分为四组。
铜鼓如果继续这样使用下去,这些破损的铜鼓用不了几年了。
![](https://img3.dns4.cn/pic/116947/p69/20170324162222_4407_zs_sy.jpg)
广西发现铜鼓的类型比较齐全,在中国境内已发现的八个类型当中,广西已发现的就有七个类型,即: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发现的类型如此之多,实为中国之。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各级部门收集保存的铜鼓有610面之多。北流县六靖镇出土了目前铜鼓,在古铜鼓分类上被命名为粤系“北流型”(甲型),目前存于广西博物馆。因此,有的人说,铜鼓图案本身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民族历史教科书。
![](https://img3.dns4.cn/pic/116947/p69/20170324162225_3359_zs_sy.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