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在古代常用于中指挥队进退,也常用于宴会、乐舞中,是一种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铜鼓是中国古代悠久而灿烂文化的结晶,是中国少数民族先民智慧的象征,它具有东方艺术的特色,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之珍藏。铜鼓在越南、老挝、***和泰国甚至印度尼西亚诸岛也有流传。2016年1月10日,由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铜鼓铸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韦启初、韦启参兄弟俩设计制作的一面直径4.2米、高2.6米、重达7吨的巨大铜鼓,是[1] 目前世界大铜鼓铜鼓形状像圆鼓,有各式图案,有的铜鼓上还有蟾蜍图案(越人崇拜蛙)。铜鼓的直径有大到2.3米,小的有0.7米。至今中国出土的铜鼓有一千五百多个。在东南亚各地(老挝)也发现二百多个铜鼓,泰国民间收藏和出土的则有上千个。该铜鼓由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铜鼓铸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韦启初、韦启参兄弟俩设计制作。“铜鼓”一词早见于《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出征交趾,得骆越铜鼓,铸为马。”制作铜鼓的以百越中的骆越为多,即是黎族与壮族。
![](https://img3.dns4.cn/pic/116947/p69/20170324162222_4407_zs_sy.jpg)
演奏方法编辑但少数民族的广大人民,把铜鼓作为乐器,至今广西河池的瑶族、贵州的苗族崇拜铜鼓的民族——壮族等,都流传铜鼓舞。舞蹈时把铜鼓悬挂起来,一人用鼓槌敲击鼓面,一人手执木桶对准鼓底,以增加共鸣,声音浑厚深沉,能传远处。舞者(一般是集体)围着铜鼓,随着鼓点节奏起舞。以贵州时值10 世纪的五代到14世纪的元代时期。所以,《广州记》、《晋书》、《陈书》、《南史》说到的铜鼓都有广西的铜鼓。流行于以贵州、广西北部为中心的黔、桂、滇等省区。
![](https://img3.dns4.cn/pic/116947/p69/20170324162225_3359_zs_sy.jpg)
![](https://img3.dns4.cn/pic/116947/p69/20170324162224_3408_zs_sy.jpg)
这种铜鼓,鼓面无立体蛙、兽饰物,它的花纹和图案也简化。壮族铜鼓雕塑铸造厂是由冷水冲型铜鼓 蜕变而来,也是由冷水冲型铜鼓演变到麻江型铜鼓的过渡形式以贵州省麻江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时值12 世纪南宋 初年到19世纪清代晚期。广泛流行于两广、滇、黔、川、湘、海南等省区。为壮、布依、侗 、水、黎、苗、瑶、彝、白、土家、仡佬等族人民所使用。麻江型铜鼓,鼓型矮小、数量多。这种铜鼓的重要特征是体型扁矮,鼓壁较薄,发音效果好。在鼓面的同心晕圈中,铸有十二 生肖、八卦、盘龙等多种浮雕,并有“成化”、“万历”等汉字纪年铭文。94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7%以上,丘陵盆地占13%,有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20余座,属典型的南方山区。由于铸造 工艺精湛、饰纹丰富多彩和音响效果俱佳,使铜鼓发展到颠峰阶段。麻江型铜鼓,还流传于越南北部广大地区。
![](https://img3.dns4.cn/pic/116947/p69/20190304102052_6749_zs_sy.jpg)
据《兴文县志》记载,明王朝的万历年间了川南行悬棺葬的民族--都掌蛮以后,获“铜鼓九十三面”,都掌人首顾阿大泣日: “鼓声宏者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得鼓二三,便可僭号称王,鼓山颠,群蛮毕集,今已矣。鼓失而蛮运终矣。”《太平寰宇记》载北宋时期居住两广一带的少数民族“俚僚贵铜鼓,以高大唯贵。……鸣此鼓集众,到者如之。铜鼓上的连续回旋形构造.方形的叫雷纹,圆形的叫云纹,这是壮族先民在农业耕种中对求雨的反映。有是鼓者,极为豪雄。
![](https://img3.dns4.cn/pic/116947/p69/20170324162221_9287_zs_sy.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