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区能不能实现雨水的收集利用?要进行收集雨水的可行性分析。首先要对该地区的雨量进行统计。雨水是否充沛,是我们能不能收集雨水的一个先决条件。其次要考虑,到那里去收集雨水?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屋顶是一个比较好的雨水收集点,马路、广场、操场、绿地等等都是收集雨水的好地方。由此可见,一个地区有足够的雨水,有足够的雨水收集场所,收集雨水才是可行的。北京是一个旱涝并存的典型城市,每年的供水缺口在10亿m3以上,但其降水总量少且年内分布不均,约85%的降水集中在汛期并常以暴雨形式出现,造成频繁而严重的城市内涝。
人造透水地面是指城区各种人工铺设的透水性地面,如多孔的嵌草砖、碎石地面,透水性混凝土路面等。主要优点是,能利用表层土壤对雨水的净化能力,对预处理要求相对较低;德国Ludwigshafen已经运行十年的公共汽车洗车工程利用1000㎡屋面雨水作为主要的冲洗水源。技术简单,便于管理;城区有大量的地面,如停车场、步行道、广场等可以利用。缺点是,渗透能力受土质限制,需要较大的透水面积,对雨水径流量的调蓄能力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多采用透水性地面。
3、雨水组合利用技术
多数情况下,雨水直接利用的经济效益或环境效益不明显,而雨水间接利用往往又会受到场地等的影响,因此应根据现场条件将二者结合起来,建立生态化的雨水组合利用系统。
德国在20世纪80年代始逐步建立和完善雨洪调蓄技术、行业标准与管理条例。1989年《雨水利用设施标准》标志着一代雨水利用技术的成熟。各州***都规定除特定情况外降水不能直接排放到公共管网中,城市开发要实现“排放量零增长”。就目前的条件而言,收集屋顶的雨水,集水面也有,输水管也有,缺的只是蓄水池。技术措施方面主要是采用下凹绿地、植被渗沟等方式,也利用景观水体收集调蓄雨水。
德国在20世纪80年代始逐步建立和完善雨洪调蓄技术、行业标准与管理条例。1989年《雨水利用设施标准》标志着一代雨水利用技术的成熟。各州***都规定除特定情况外降水不能直接排放到公共管网中,城市开发要实现“排放量零增长”。遇暴雨时多余的水通过渗透系统回灌地下,整个小区基本实现雨水零排放。技术措施方面主要是采用下凹绿地、植被渗沟等方式,也利用景观水体收集调蓄雨水。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