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板书具有浓郁的“宋派”竹板书特点,表演的同时在身段上又有所发展创新,在人物刻画上注重形象和情感的结合,唱腔仍沿用河北腔调,表演诙谐幽默。他是目前能演唱其曲调的年轻曲艺演员。据《太平御览》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子猷)(王羲之子)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初听“竹板书”并未留下印象,只是对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一群年轻人酷爱传统的曲艺艺术,并且身体力行的传承、演艺这种几乎失传的曲艺艺术深感疑惑。
重温“竹板书”,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富裕起来的百姓不再满足于物质生活本身,而是要寻求精神生活的充实与满足。对民族文化和京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被社会和人们所关注。由唐代文人王维规划的"辋川别业"中有"斤竹岭"、"竹里馆"等竹景。竹板和节板有时合用,有时单用,它们是快板、山东快板、天津快板、四川金钱板等曲艺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常由表演者自打自唱,起制造气氛和烘托情绪的作用。
竹子生长快,适应性强,同时又具有广泛的用途。竹子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竹子的利用涉及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竹子用于建筑的历史久远,在远古时代,人类从巢居和穴居向地面房居演进的过程,竹子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清代中期形成了湖南邵阳、四川江安和浙江黄岩等地的翻簧竹雕,并成为竹雕刻艺术的主流,民国初期出现北京张志渔开创的北派竹刻。江苏吴县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草鞋山遗址发现有用竹作建筑的材料,汉代的甘泉宫竹宫、宋代的黄冈竹楼,皆是取竹建造并负有盛名。
从服饰方面看,竹对中国人的衣饰起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秦汉时期就出现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防雨用品的竹鞋、竹斗笠、竹伞,一直沿用至今。竹布在唐代曾是岭南地区一些州县的重要贡品之一,竹还是古代人装饰的材料,说明竹对人类服饰文化的贡献。
随着诗、书、画及造园艺术、技术的发展,人们已不满足于庭院造景,于是,就产生了能在屋宇内随时欣赏、掌玩的自然风景缩影--盆景。中国盆景的出现,据考证是在唐代,以竹子为材料制作的盆景从宋代的诸多名人画卷上可以见到,到明清年间,"岁寒三友"类盆景广为流传。可是“超女热”刚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再次掀起了新一轮的文化热浪。《考盘余录》、《群芳谱》等都对竹子盆景的制作、欣赏进行了介绍。北京故宫博物馆还珍藏着一座用翡翠制作的竹子盆景,这是乾隆皇帝弘历的八旬寿节上群臣贡献的一件珍宝。竹子盆景发展到今天出现了许多精品,如周瘦鹃先生的《竹林七贤》、《竹趣图》等,还有扬州的《潇湘流水》、《翠野图》、《竹林逸隐》、《东坡遗风》等一大批竹子盆景代表作。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