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很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英国的一位同行曾经告诉我,不要放过哪怕是只有乒乓球桌大小的面积,要见缝插针地做,在英国,哪怕是居民在自家院落里硬化几个平方米建一个停车位,都是需要经过***批准的,因为无数个小块的硬化场地加在一起,对城市排水系统增加的压力也是不可小觑的。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很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已经明确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确定的目标核心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第八,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使海绵城市更加智慧化,城市的防洪排涝设施建设与***社会动员应对能力结合并统筹。围绕这一目标确定的时间表是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达到这个要求。如果一个城市建成区有100平方公里的话,至少有20平方公里在2020年要达到这个要求。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个要求。
云南海绵城市工程,海绵城市建设,昆明欧特装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我公司有技术团队和完善的服务,欢迎新老客户来电咨询!
海绵城市建设必须是以数据为依托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渗、滞、蓄、净、用、排”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六字真言,简而言之,就是要把降到地面的雨水控制住,使其尽可能地渗到地下补充地下水。单纯的雨水管网不是海绵城市,单纯的下凹绿地、单纯的透水广场等都不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必须用系统化的数据说话。对国外的技术,借鉴与超越并举,才是中国建设海绵城市的方法。
的确,海绵城市是以构建良性水循环系统为目标的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不妨检点一下曾经的城市发展方式,反思一下在城市建设中对待水的态度:我们追求宽马路、大广场,大量的硬质铺装让水无处可藏;我们与水争地、填湖埋河,让水无家可归;我们热衷围湖建楼择水而居,***环湖生态,让湖泊变水盆;我们人造水景、拦水造闸,让活水变死水;我们随意覆盖河道,让水难见天日;我们对河道裁弯取直,让水难以驻足停留;我们投入巨资硬化河底驳岸,让水窒息而亡;我们向河湖排放污水倾倒垃圾,让水体黑臭变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i恶报,于人于物,同理类推。我们没有善待水,水也就不会善待我们,城市内涝、黑臭水体、热岛效应是水对我们的报i复,已经严重威胁到我们的生存环境。我国幅员辽阔,降雨特征和地形地貌差异巨大,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显著。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关于“海绵”的论述主要还局限在简单概念,有的过于宽泛,总体来看缺乏非常清晰的***,并没有形成一个包括系统组成、理论和技术架构、规划设计和规范标准在内的完整、明确的体系,自然也就没有受到业内普遍关注和广泛的接纳。其实,在此之前,包括***水专项“低影响开发城市雨水系统研究与示范”等项目已经开展了多年的研究和工程应用。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海绵城市”如果只停留在简单理念层面,缺乏清晰的问题针对性和明确的系统构成,缺乏切实的可操作性,就难以获得广泛的认同和较好的发展。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