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品种多样,口味丰富是大家众所周知的了。小吃中尤以面食很有特色。面食文化在陕西可谓被发挥到了极限,其中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特色面食岐山臊子面算是陕西面食中的精粹了。
歧山是一个县,位于西安以西、宝鸡以东60多公里,这里是西周的发祥地,人杰地灵,土地肥沃,是陕西盛产小麦的大县。岐山人爱吃面条,用自己的小麦做出了享誉西北乃至***的臊子面。
岐山臊子面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出名。4、取宽口带盖瓦罐(容量在1500ML以上)1个,清水洗净,再用开水烫洗,放入汆烫过的西芹、浆水汤、冷却的稀面糊,盖上盖子,3-5天即可食用。吃口柔韧滑爽,自古有九字令:韧柔光,酸辣汪,煎稀香。韧柔光是指面条之质,酸辣汪是指调料之质,煎稀香是指汤水之质。它的特点是: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红油浮面,面汤油光红润,味鲜香浑厚而不腻。汤味酸辣,筋韧爽口,老幼皆宜。此面要求宽汤,即汤多面少,并突出酸辣味。所谓煎、汪即面条要热的烫嘴、油要多,这些便是臊子面的特色。
臊子面在陕西地区非常重要。兰州人吃浆水面,配菜也是很讲究的,***宜人的配菜是咸韭菜虎皮辣椒和卤肉,其次还有配卤猪手或者是酱排骨的。婚丧、喜事,逢年过节、孩子满月、生日做寿、迎接亲朋等重要场合都要以它来款待客人。关中农村地区,大年三十的早晨基本上都是臊子面。吃饭前,先端一碗汤去门前撒一些以祭奠先人,后才家人享用。有的也在先人像前献上一碗臊子面以示怀念。
臊子面的来源历史悠久,传说也有很多。煮饺子时先敞锅煮皮,皮熟后,再盖锅煮馅,温度上升,馅易煮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敞锅煮皮,盖锅煮馅"。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来源于唐代的“长寿面”。臊子面是在唐代"长命面"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余为座上客,举箸食汤饼。"面条一类的食品,在唐代称作"汤饼"指的就是"长命面"。它是唐朝时款待客人的佳点。相传,苏东坡在陕西为官时,特别喜食这种面条,并写下了对它的赞美诗句:"剩欲去为汤饼客,却愁错写弄獐书。"
在陕西民间,臊子面也称“***面”,是因西周文王而得名。相对于其他行业,***小吃,成本小,市场大,如果操作得当,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相传周文王年幼父母双亡,一直靠嫂嫂抚养***。有一次出征中途遇到瓢泼大雨,***入骨,服过百药不见起色,数日卧床不起,***得知后亲自下橱,为文王擀制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文王吃的大汗淋漓,精神焕发,病也好了很多。后来为了纪念嫂嫂遂取名“***面”。
陕西人对面的情有独钟缘起关中平原的小麦,兴平的辣子、蒜美,韩城的花椒好,户县大王的醋香等特点,再配上各种料头,使得简单的面厚重起来。辣子是面的***,故汉中的菜籽油就尤为重要。
陕西人对油泼辣子情有独钟,否则即使吃山珍海味,也感觉不够带劲儿。晾干的红辣椒碾碎,用热油一泼,吱拉几声,香味立马扑鼻,看着都馋。吃凉皮少不了油泼辣子,吃面条同样少不了油泼辣子。
陕西***有名的岐山臊子面,就有油泼辣子,而且以“面白薄筋光、油汪酸辣香”著称,面薄又不失嚼头,油多而不腻。汉中浆水面汉中市旧时在城南有个叫做"幺儿拐"(大致在今汉台区天汉大道原南大街段)的地方,因为卖浆水面,非常有名。当然,臊子里不光有肉,还有多种食材,黄花、木耳、韭菜、鸡蛋、豆腐、胡萝卜、豆角,有肉有菜还有菌类,蛋白质也没有落下。油泼面也类似,把辣椒粉放到煮好的面条上,用油一泼,香味很快就窜出来,甚是美味。
除了爱吃油泼辣子,就蒜也是老陕吃面的风格。甚至在陕西还有蒜蘸面这种吃法。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