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实施后,动力电池回收还需何助力?
作者:2018/11/2 2:20:46

《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于今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开始接受***监管。但鉴于动力电池的特殊性,仅仅依靠政策护航能否保证新能源汽车行业一路顺风顺水,实现“弯道超车”?

显然,政策的单方面效能是有限的,毕竟市场才是动力电池回收的主体。因而,在《办法》实施之后,还需各方的配合推进,方能应对动力电池的大规模退役。

一方面,动力电池不仅体积大、成分复杂,回收再利用还面临诸多限制和技术门槛。加之,废旧动力电池的类型、规格、工艺等均存在不小的差异,且串联并联成组形式、应用车型、使用时间及工况都存在多样性,很难实现全自动化拆解,因而不得不依靠人工拆解处理。

有关***认为,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比如,还缺少单体电芯的拆解规范;大部分标准属于推荐性标准,缺少强制性标准;标准的执行缺少激励机制,如何保障标准落地还需出台相应的政策。行业龙头企业邦普循环牵头起草的国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拆解规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余能检测》已于2017年发布实施,对行业规范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值得我们借鉴。

另一方面,处理报废动力蓄电池也是一项新技术、新行业,市场化运作不等于敞开大门,随便进入。在起步阶段就应当达到门槛高、标准高、水平高的要求,因为动力蓄电池一旦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二次污染,给环境带来的危害更大。

尽管《办法》明确了车企是回收主体,但湖南邦普汽车循环有限公司总经理余***认为:整车企业、电池企业以及第三方回收利用企业,更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各司其职,联合打出动力电池回收的“组合拳”,才能力争“1+1>2”的效益。

其实,不管什么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终目的的,但由于现在回收利用企业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量并未能满足自身的生产要求,很难达到盈利或持续盈利,况且废旧电池回收体系也还在建设过程中,市场秩序仍需进一步规范。这个时候,就需要相关管理部门留有一定的“后手”进行“补台”,而这个“后手”和“补台”就是政策扶持和强制执行,包括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强制推行动力蓄电池的报废工作,防止一些小作坊趁火打劫,让已经报废的动力蓄电池改头换面再次流入市场,同时避免动力锂电池重蹈铅酸电池回收和污染乱象。

动力电池回收再生不仅能保护环境,其经济价值更是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得以发展的根本。在政策利好的环境下,仍需市场、企业等多方的共同努力,方能拨正船头,避免新能源汽车产业驶弯路。

(办事处经理)

商户名称:无锡星俊化工装备有限公司西北办事处

版权所有©2024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