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后,水温逐渐升高,各种品种的鱼,也陆续开始开口,由于从11月到次年三月这段时间鱼是吃不到料的,所以好多鱼的体质是比较差的。此时胆囊仍会产生胆汁,但是因为肠道中没有食物,草鱼饲料批发,所以胆汁排入肠中的量会大幅减少,一方面造成胆汁在胆囊中的积累,胆囊变大颜色变深;另一方面排入肠道的胆汁也会对肠道有一定的***。加上在前一年秋天大家喜欢加大喂料促长,导致普遍代谢压力大,出现肝肿大,颜色浅,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这些问题都积累到次年开春。
在此提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
投喂别着急,等温度到达合适的时候再开始投喂。
2,
投喂要控量,可从0.2%-0.5%开始逐步上升,防止一顿喂多了一周不吃料
3,
拌药,因为开春鱼肝胆不好,所以在饲料中适当增加干酪乳、的***,如肝胆舒康、肝胆颗粒加上多糖,将能很好的既调节了鱼的肠道内环境,还能增强,预防鱼病。
4,
选用精饲料,或者是***型饲料,增强鱼的抗病能力和抗应激能力。
我们常说养鱼先养水,其道理是养鱼效益要好,首先要鱼好,鱼儿离不开水,所以水好鱼才好,那水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这里的就是底质,简单点说,就是底质决定了水质。外源性的污水汇入,鱼的粪便残饵,各种***物质,这些都会终沉淀到鱼塘底部。当耗去了塘底溶氧之后,开始形成氧债,在厌氧的情况下,又会产生更多的***物质,这些潜在危害的消除,都需要去改底。
改底的作用一,为池塘中的水生动物营造一个好的环境。环境好了,鱼的会增强,发病率会降低,养草鱼饲料,各种抗应激能力也会提高。有切身的体会就是,如钓回来的鱼放入鱼池,如池中的水质清澈,鱼会***得很快,而且很少有死的。当同样是去三岔湖钓回来的鱼,当一段时间没有换水,清理鱼池,放进去的鱼就容易发生水霉,或是出现死鱼的现象。
改底的作用二,***病原菌的滋生。现在的改底***,种类众多。但归根结底无外乎氧化型、还原型、分解型。无论哪种,其作用机理就是减少有机质富集的危害。为什么有机质富集就有危害了呢?因为有机质越多,就越容易滋生病菌。塘里的这些有机质,其实就相当于病菌的培养基,富集的越多,营养越充分,那鱼病原菌的机率就越大。所以,定期的使用改底产品,如底改片、酵素,轮换着用,既可以改底,预防鱼病,还可以把有机质转变成滤食性鱼类的饵料,一举多得。
我有过这样的经验,那就是成都周边一些***塘,鱼不好钓,把底一改,鱼就好钓了。有些养殖塘,当气候突变,或是拉过鱼之后,特别是对于一些食塘旁边常冒气泡的鱼塘,出现鱼吃食不好时,把酵素,或是底改片一使用,草鱼饲料,过两三天,鱼的吃食就会大增。如遇到大风狂降温天气,在春夏、夏秋等季节交替季节,容易发生泛塘,如在发生极端天气之前,做好改底,可有效的预防泛塘死鱼。
投喂次数与鱼消化的特性相关。鲤鱼、鲫鱼、团头鲂、草鱼等大多数杂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都是无胃鱼,摄取饲料由食道直接进入肠内消化,一次容纳的食物量远不及肉食性的有胃鱼,因此无胃鱼的投喂次数应该高于有胃鱼。幼鱼阶段消化发育不完善,消化吸收能力不如成鱼阶段,因此,幼鱼阶段的投喂次数应高于成鱼阶段。
不同种类的鱼,其潜在生长能力及生长所需营养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其投饲率也有区别。如草鱼在25℃左右时的投饲率为5%~9%,鲮鱼则为2%。
同种类但不同规格其投饲率也不尽相同。如体重100克的尼罗罗非鱼投饲率为1.6%,而同体重的莫桑比克罗非鱼则会达到2.4%。
营养需求和鱼的年龄关系很大。同一种鱼的幼鱼阶段的饲料营养需求量高于成鱼阶段。如草鱼苗种和草鱼成鱼的投饲率是不一样的,仔鱼、幼鱼生长旺盛对蛋白质要求高,草鱼饲料厂,成鱼生长慢对蛋白质要求低。饲料品种选择时,幼鱼阶段应选择粗蛋白高的饲料,而成鱼阶段则可适当降低饲料的粗蛋白含量。
养殖品种的不同饲料档次的选择也不同。饲料营养物质需求大小的规律是: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例如,鲫鱼的粗蛋白需要量就高于草鱼。肉食性鱼类要求饲料蛋白质含量高,一般在40%左右,杂食性鱼类要求较低,一般为30%~40%,草食性鱼类为30%以下粗蛋白需要。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