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有症状,大多已不妙
大肠癌早期时通常没什么特别的症状,即使有一些症状出现,也不明显,因此容易被人们忽略。大肠癌可能出现的症状如下:
●大便内有血(呈鲜红色或暗红色)。
●平常排便正常的人,排便习惯突然改变,例如腹泻、便秘或大便无法解干净的感觉。
●腹部感觉不适(经常的胀气痛、鼓胀、腹胀或痉挛)。
●大便形状较以前细窄。
●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
●不明原因的贫血、持续的疲倦感。
肿瘤生长的部位不同,状况也不同:
●如果大肠癌发生在右侧大肠部位,因该处粪便很软,除非塞很满,否则不会有症状。一旦出现症状,通常以贫血表现,血红素会降到相当低。
●如果大肠癌发生在左侧大肠部位,此处粪便硬,碰到肿瘤会卡住,因此会产生阻塞或血便,这种状况假如内视镜无法切除,必须开刀,若非常接近肛门,甚至必须做人工肛门。
早筛检早发现,治愈率其实很高
虽然大肠癌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有明确的危险因子,现在有良好的筛检工具(粪便潜血检验、大肠镜或乙状结肠镜),也有良好的治疗方法(内视镜切除、手术),也可以透过内视镜检查早期发现前兆病变(腺瘤),而使得大肠癌可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而且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民众首先必须破除「我又没有症状,为什么要做检查?」的错误观念,而是必须将观念更正为──「在症状未发生前,就必须定期检查」。
面对大肠癌发生人数节节上升的现象,医生提出呼吁,除要多摄食蔬果等高纤维饮食与规律运动外,50岁以上民众每2年至少应有1次粪便潜血检验,以早期发现大肠癌病变,早期诊治。
大肠癌常见迷思
健康检查中意外发现大肠中有大肠腺息肉(腺瘤),而部分的腺瘤极可能发展成大肠癌,因此应立即切除。幸及早透过大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并切除,避免大肠息肉转变为癌症的机会。
温和的癌症,筛检率低坏大事
「如果想要靠症状来发现大肠癌,得到的往往是悲剧!」大肠息肉不会有症状,早期大肠癌也没有症状,一旦有症状,大多已是治疗效果较差的第3期或第4期了。
「大肠癌的肿瘤特性其实很温和,从肿瘤长出来到出现症状,需要非常久的时间(约5~10年),因此是最适合以筛检方式及早找出病灶并处理,但可惜的是国内大肠癌筛检涵盖率实在太低了!」强调筛检对大肠癌防治的重要性,大肠癌如果可以早期发现,治愈率是很高的。但根据2008年的筛检成果,50~69岁民众每2年曾做过粪便潜血检查率仅11%。
成为发生人数最多的癌症
在许多已开发中国家,大肠直肠癌是仅次于肺癌的第2号致命癌症;在台湾,1998年起,大肠直肠癌也已成为癌症死亡原因的第3位。
美国自2003年起致力大肠癌的定期筛检,至今已经有不错的成效,早期大肠癌发现个案增加,第2期以后个案减少,整体死亡率也下降。
美国NBC知名主播Katie Couric的丈夫Jay在42岁时死于大肠癌,后来Katie Couric做了大肠镜检查,检查过程Live全国转播,那一阵子全美国大肠镜检查需求量因而增加20﹪。
想靠症状发现大肠癌往往是悲剧
正当美国大肠癌死亡率已经开始下降之时,亚洲地区的大肠癌死亡率却呈现上升现象,有研究证据显示,亚洲地区国家最大的防治障碍在于筛检涵盖率太低。今年最新发表的95年癌症登记报告,更显示大肠癌首度超越肝癌,成为发生人数最多的癌症。
研究认为,国人饮食摄取过多红肉及缺乏运动,是大肠癌发生快速攀升的主要原因。然而有人非常注重饮食养生,也经常运动,却也得大肠癌;有些人年纪轻轻20几岁,也得大肠癌,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大肠癌的致癌原因并非单纯的单一原因,而是由多重因素包括遗传、基因突变、致癌物质、饮食习惯等交互作用综合而成的。
降低危险因子,就是预防大肠癌
大肠癌的发生是因为大肠的细胞(通常是息肉内的细胞)发生不正常的变化,且增殖而失去控制。虽然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完全预防大肠癌的发生,但可以朝降低危险因子方面去努力。
经过国内外诸多的医学研究,归纳出下列大肠癌的危险因子,民众必须特别注意:
年龄:此疾病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一般好发于较年长者,大多数年龄皆大于50岁。至于缺乏荷尔蒙保护的更年期后的女性是否罹患大肠癌的机率会增加?医生指出,临床上有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目前已经展开研究,必须待研究证实才能确定。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年纪愈大者,息肉愈容易在大肠各处生长,增加癌变风险。至于男女的发生率则差不多。
饮食:大肠癌的发生与高脂肪(动物性脂肪)、高热量、低纤维的食物有关,许多研究者正在陆续研究饮食与大肠癌发生的关系。
息肉:息肉是一个生长在大肠之肠壁内的肿瘤组织,有些息肉(例如增生息肉)不会变成癌症,但是有些息肉(例如腺息肉)会变成癌症。美国有研究发现,将息肉切除者与未切除者观察7年后相较,息肉切除者得大肠癌的机率下降率可达76~90﹪。
肥胖与代谢症候群:过去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及肥胖者血液中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临床上常使用的一种发炎指数)会上升,代表慢性发炎在动脉硬化扮演重要的角色,现在大肠癌也发现有这个现象,证实肥胖与慢性发炎,和大肠癌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此外,罹患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代谢症候群也会增加大肠癌罹患风险,而且有研究发现,代谢症候群者的息肉发生位置多在近端大肠(盲肠、升结肠、横结肠)且在深处,这段大肠必须要做全大肠镜才能检查到,如果仅做一般所做的乙状结肠镜就无法发现病灶,易成为检查的盲点。
个人病史:如果已罹患过大肠癌,极可能会罹患第二次大肠癌或腺瘤。也有人认为,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或乳癌的妇女,其罹患大肠癌的机率会提升。
家族史:一、二等亲(父母、兄弟姊妹、儿女)中有人罹患大肠癌,会增加罹患大肠癌的机率;如果家族一等亲成员很多都得到大肠癌,而且有些发病的成员小于50岁,则有可能是所谓的遗传性非息肉群症结肠直肠癌家族,其罹患机会也很高。
炎性大肠炎:炎性大肠炎包括溃疡性大肠炎和克隆氏症。溃疡性大肠炎是大肠粘膜层的发炎反应,克隆氏症则是整体肠壁的发炎反应。这两种大肠炎一旦罹病超过10年,形成大肠癌的机率会明显的增加。
抽烟:有证据发现,抽烟者罹患大肠癌的机率是非吸烟者的1.6倍,瘾君子请及早戒烟吧。
Q常常便秘,会不会易得大肠癌?
目前的研究显示,便秘跟大肠癌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便秘常并随有痔疮出血,有些人会误以为这是大肠癌的症状。
严重便秘者,医师会开立甘油球药物通肠,但有些人会产生依赖性或使用不当伤到肛门,因此建议根本的解决方法还是多吃能促进肠胃蠕动的高纤食物,少吃精致的米面、肉等食物,并多运动促进肠道的蠕动。
Q宿便跟大肠癌有关系吗?
常常听到有人讲「宿便」是万病之源,其实西医学上并没有「宿便」这样的医学名词,「宿便」只是好几天没有排出的粪便之俗称。
有关大肠癌的众多研究中,并没有发现「宿便」跟大肠癌有任何关系,所以民众不必因为担心粪便积在肠内就会得大肠癌。
Q做大肠水疗可以预防大肠癌吗?
过去有一阵子坊间流行大肠水疗,担心肠内积太多粪便者因此趋之若鹜,其实做大肠水疗对大肠癌的预防一点帮忙也没有。
大肠水疗其实是一种灌肠动作,民间用来治疗便秘,且大都非医疗人员处理。如果有人罹患大肠癌,不知找专科医师处理,只是一味做大肠水疗,就会延误治疗时机。
大肠水疗并非正规治疗,目前各大医疗院所皆未施行。而且大肠水疗风险甚高,不但容易有细菌感染,也曾经发生将大肠灌破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