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意遥深的《鼎湖飞瀑》图
作者:2006/7/22 9:44:47
“托物言志”,这是写诗作文乃至艺术创作常用的手法。借助笔墨塑造形象以抒发情怀,这在我国古代绘画中先例多多。郑思肖,作兰花,常露根,不培土。他笔下奇特的墨兰形象,寄喻了对南宋沦亡的内心苦衷。徐青藤画《榴实图》、《墨葡萄》,以“深山石榴”和“垂藤葡萄”自喻,沉痛地抒发了被社会弃置的凄惨心境。八大山人画《孔雀图》,变形取貌,以寓蕴对权贵们的嘲讽,勇敢地倾吐出悲愤的心声。民国时期的陈树人所画《鼎湖飞瀑》图,我认为也不是单纯对景写生的山水画,其塑造的飞瀑形象,可以说是寄意遥深的。 作为画家的陈树人,面对清末民初画坛式微的景况,他以中国画的创新为己任,曾明确地表白“中国画至今日,真不可以不革命”;在艺术实践中,他“折衷中西,古今相融”,创造出现代大众的民族的新国画,把国画推向了广阔的写实主义境地。与高剑父、高其峰兄弟成为现代绘画******的“岭南三大家”。 同革命家、画家何香凝一样,画家陈树人也是一位民主主义革命家。他的***的艺术思想,他在绘画上的革新精神,是和他在革命中锤打锻炼的经历息息相关的。他追随***,***早参加同盟会,进行革命活动。1932年始,接受***委派担任***要职,从事公务三十年。他公务之余画画,也视画画为革命。他说过:“艺术关系国魂,推陈出新,视政治革命尤急,吾将以此为终生责任矣。” 这幅《鼎湖飞瀑》图作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此时他已51岁,革命业绩与绘事改革都斐然可观,回首往事,有感于中,因之述诸笔墨就是必然的了。 此图,以几乎占满整个画面的山树云天为背景,主要刻画的是奇特的飞瀑形象:自上而下,由小而大,分层涌泻,又分张为数股,由窄变宽,气势逐渐增大。暖色调的静态的绿色山石,衬托着白色的动态的飞瀑,于对比中显壮美,显声势,迥异于凡流。表现飞瀑的线条,粗细、短长、疏密、润渴、轻重变换使用,浑然一体,遒劲有力,势不可遏。整幅画给人以顺畅、明快、风光无限的愉悦感。这分明是画家心中的民国政权和国画改革。 此图名之为《鼎湖飞瀑》,是以“鼎湖”交代取景的地名吗?鼎湖,古代传说黄帝乘龙***的地方。黄帝采首山之铜在荆山下铸鼎,鼎铸成后,有龙下来迎接黄帝,黄帝骑龙上天。后世因此叫这个地方为鼎湖。这个地方在古荆州,今陕西大荔县。显然,此图是否取景于陕西无关画的主旨。飞瀑加上鼎湖这个限定语,特别是这个“鼎”字,透露出的是画家鼎新革旧的胸臆。鼎湖,旧时以指帝王之死,后来用做表示朝代更迭。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圆圆曲》开头两句:“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这里用“鼎湖”指的就是***政权。由此陈树人以“鼎湖”名此图含意可以想见。他在为***政权和画坛形势的鼎新革旧而心潮难平。这正是他创作此图时的心境。 “鼎新革旧”一语出自《易·杂卦》,革,去旧;鼎,取新。鼎,是卦名。其卦象,巽下离上,是去故取新之象。陈树人为“飞瀑”造型似乎也正是参照此卦象而为之的。且有水势翻腾的鼎沸之意涵盖于其中。 陈树人以政治上的革命者和艺术上的革新者的心胸,寄情笔墨,已大不同于古人郑思肖、徐青藤、八大山人之个人的愤慨悲歌、抑郁难鸣,抒发的是对政治和艺术前景充满期望的***,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 我以为,对作为革命家、画家的陈树人,以“鼎湖”冠名他的“飞瀑图”,作如是解读或不算是牵强附会吧。

商户名称:四川瑞鼎律师事务所

版权所有©2024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