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爸爸?
说起这位爸爸,读书的时候,可是公认的学渣。
可他为了给孩子做榜样,居然硬着头皮开始学英语、看书、练毛笔字,甚至会为了帮孩子解一道奥数题发朋友圈求助。
他说自己也不是刚就有这种觉悟的,那会儿也是“丧偶式育儿”,哄孩子、教孩子的苦差事一股脑儿丢给老婆管,自己也乐得当甩手掌柜,下班后瘫在沙发上看电视、打游戏。
儿子上小班的时候,因为不想学英语音标闹脾气,被妈妈批评后崩溃大哭:“为什么就我要学习,而爸爸就可以看电视玩手机?!”
那一瞬间,他才意识到:一个嘴上教育孩子读书很重要,而自己却整天只会玩游戏、追剧的家长,是不能让孩子真正信服的。
自此他开始反思自己,耐心地引导孩子:
儿子字写得丑,他就每天早起练字,一天一张字帖挂满了书房;儿子要学英语,英语从没及格过的他,居然用一年时间拿下托福,然后隔三差五跟孩子用英语对话!
孩子看到爸爸爱学习,也开始跟着做,逐渐收获了学习的快乐,愿意主动学习了。
这简直太励志了!
老话常说“的父母做榜样,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三流的父母做保姆”,这位爸爸是孩子的学习榜样。
我国儿童教育家、讲故事***孙敬修曾意味深长地对父母说:“孩子们的眼睛是照相机,脑子是录音机,您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们的心上。”
在孩子还小,对世界还没有形成是非观念的时候,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是孩子的。
孩子发脾气,不是“情商低”
前几天,热播剧《小欢喜》中黄磊失业痛哭的戏扎了无数的心。之后上小学,食堂的墙上总会有一排标语,唯有一句印象极深“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被生活重担压垮的他,借着酒劲儿,像个孩子似的无助哭泣。 曾经看到一句话:小孩子才乱发脾气,成年人要控制情绪。 可是,即使是懂得隐忍和克制的成年人,也有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时候。 更何况是心智还未发育健全的小孩子。
小孩子负责理性思考的大脑前额叶尚未发育健全。
遇到情绪问题不会好好表达,只能用哭泣、跺脚、发脾气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舒服。 成年人的情绪崩溃,并不是脆弱,而是重压之下,多么希望有个人能理解他、安慰他、帮助他! 小孩子也是一样。 心理学上讲,孩子发脾气,看似是在向父母施压。
其实是在向父母传递求救信息:我现在心里不舒服,不知道怎么解决,快来帮帮我! 明明是在求救,可多少孩子换来的不是父母的帮助,而是戳心的和刺骨的。 天长日久,孩子还会和父母亲近吗? 演员曾在节目中回忆起童年,说母亲对她很凶很严厉。
她压根不敢发脾气,因为妈妈会打她。
甚至听到妈妈的脚步声从楼梯上来,她都会觉得像的声音一样,“完了,妈妈要来揍我了!” 讲到这里时,竟然下意识地回头看看妈妈来没来。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恐慌。 别的母女都在节目中亲如姐妹。
而镜头切到和妈妈,母女俩永远是沉默、尴尬、各自坐着不说话。 母亲的严厉管教也影响了的性格,她孤僻自闭,独来独往。
不知道怎么与人沟通,可以三个礼拜不出门,和猫说话。 她情绪控制能力也不太好,当着镜头发脾气、踢厨具,被很多diss“脾气差”“情商低”。
孩子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父母的引导很重要。
如果你只会发火、,孩子也只会学会发火和,没有任何受益。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戈夫曼说,孩子发脾气时,正是大人对孩子进行情绪管理教育的好时机。 如果父母态度平和地疏导孩子的情绪,孩子也会从父母的态度中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反之亦然。
不要让借口欺骗你的大脑
每次你不想学习的时候,就需要留意一下自己找的借口。
比如我在学习的时候,总喜欢告诉自己,再刷5分钟“某音”、再打一盘“王者”就去学习啦!
然后时间过去之后,我又会对自己说,“再看一分钟”,于是1个小时、2个小时之后,看的有些累了,我就就想,要不再休息一会儿吧。
当你也遇到和我一样的状况时,你需要做的是,告诉自己,我只要再学15分钟就可以玩手机。当15分钟到了的时候,你可以说,不然我再学15分钟。
如果你是“喜欢做自己擅长学科的人”,建议你从你喜欢擅长的那个学科开始学起;
如果你是“喜欢挑战自己”的人,建议你从自己不擅长的学科开始,这样你可以对自己说,“我就不信了,这道题做不完,就不看手机。”
老师与家长若心存芥蒂教育只会变成死结
每次发生家校矛盾时,我们都要反思:矛盾真的无法避免吗?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老师和家长本就担负着相同的责任与使命,目的一致,方向相同。
既然都是为了孩子好,那么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就不要只顾着逞一时之快,而忘了孩子。
真正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是老师和家长的责任所在。
只要家长和老师重新达到共识,问题就轻易解决了。
家长对待老师的态度,直接决定了老师对孩子的态度。
比起质疑自己的家长,老师更愿意亲近信任自己的家长,并且更加重视这些家长的孩子。
亲其师,信其道。老师与家长只有解开芥蒂,消除误会,才能一起支持孩子的教育。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