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坏脾气,但要做约束
卢梭曾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么?
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我们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不代表无条件接纳孩子的行为,放任孩子的“撒泼”举动。 在一档育儿节目里,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案例。 3岁的儿子脾气很大,看好的零食妈妈不给买,他就上手打妈妈。
然后把零食摔在地上,自己坐在地上哭闹打滚。 妈妈故意走得远远的,不停对孩子喊:快起来,妈妈走了! 可是孩子还在地上哭闹打滚,喊到终声嘶力竭。
妈妈实在于心不忍,跑回去给孩子买了零食。
走到家门口要上楼时,孩子不肯上楼,又哭闹了起来。 妈妈还是老样子,自己上了楼,对孩子喊:快点上楼来! 惊人的一幕出现了,孩子用头不停地、使劲地撞楼梯栏杆,直到妈妈终妥协,走了下来。 从始至终,妈妈的战略都是“恶狠狠地走掉,远远地观望”,然后又心疼地妥协。 既没有对孩子的情绪进行疏导,也没有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约束。 孩子自然会认为这样表达情绪、宣泄情绪是对的,未来还会用这种方式要挟父母。 当孩子发脾气时,我们需要陪在孩子身边,认同和接纳他的情绪,帮助他回复平静。孩子成长过程中,常会遇到挫折甚至失败,如抗挫力不足,小则影响情绪,大则影响其成长、发展。
但是我们必须要让孩子明白:我理解你此刻的感受,可是,你打人、摔东西都是不对的。 无论孩子如何哭闹,父母都要坚持原则,态度坚定,情绪平和。 无条件的接纳你的感受,有规则的接受你的行为。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会合理地发泄和表达情绪,成长成为懂道理、有教养的人。 闾丘露薇曾说:无条件的爱和坚持原则,其实并不矛盾,也必须同时存在。 抱抱那个乱发脾气的小孩,理解他的情绪,用爱呵护他的成长,用原则保护他扬帆远航。“家庭教育”的定义:一般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这个社会***里,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 无论何时,都请始终相信:那个乱发脾气的小孩,依然值得你去爱。
呵护好奇心。
孩子的好奇心是学习能力激发的门索。
怎么做?
如果就好奇心本身去采取行动,这也容易进入死胡同,常说教化一词,思路从这里来。
用化的办法。
何为化?
从无到有谓之化,教化就是化出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
如何化?
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一化齐俗、造化小儿、蜕化变质等。
从成语中,可以读说化是隐形的、漫长的;现代物理科学又告诉我们,能量是可以传递和转化的,而且同频共振,同气相吸,高能吸引低能。
所以,呵护并加强这种好奇心便要塑造一个利于其生长的场,通过这个场散发的能量潜移默化去生化出教育的目的。
叫做修建家庭教育的学习场。
这种学习能量场似乎抓不到看不着,其实起决定作用。
指责、打骂也会衍生出场,但是能量是低频的,负的,其中而化的只能是、无趣和愚顽。
父母要求孩子前,需先做好自己
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成为父母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把所有的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
父母树立的良好榜样,会让孩子随时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断向父母靠近,这是一种内在力量的驱动,比靠讲道理、时刻监督,更能让孩子感同身受。
而父母在以身作则的过程中,也能时时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调整,从而与孩子之间达到更好的亲子相处模式。
教子的方法多种多样,但说到底,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办法是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教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
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障碍。
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
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
因此,在骂孩子的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