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再忙也要想法陪孩子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吃饭,在一起说话,交流和学习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西方心理学有个很有意思的研究发现,孩子的词汇量和父母在家庭交流,尤其是和在餐桌上交流的词汇直接相关。
父母在谈论政治,孩子可能今后会对政治感兴趣;父母在抱怨,孩子可能就有了抱怨的情绪。很多父母以为跟孩子多说话没有什么意义,实际上父母说的东西,即使孩子今天不懂,也会成为他大脑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重要的是,陪伴和共同生活会决定整个家庭是否拥有共同的命运。新教育改革提出一个主张: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基调就是陪伴。
一个父亲是当地很的企业家,很忙,不是请人家吃饭,就是人家请他吃饭,跟自己的女儿没有很多接触。民族英雄林则徐为了克制自己的暴躁情绪,在书房里挂了一条横幅,写着两个遒劲的大字“制怒”。孩子上了小学后,因为参加新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的老师会定期给孩子父母亲写信,每周一封信。其中一项就是要求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书,不仅是母亲读,父亲也要读。
这个父亲5年里和孩子一起读了184本书。他说一开始没感觉,读了一个月之后,发现阅读比喝酒有意思得多,就开始主动拒绝应酬,跟孩子一起读书。他说:“这5年里,孩子上了小学,我上了大学。”后来他跟孩子在一起无话不谈,而媒介就是书。
父母再忙也应该想办法陪孩子,哪怕时间很紧张,哪怕做做样子。回到家,很多父母打游戏,看电视,这很正常,但是要想让孩子走得更好一些,就必须克制自己的行为。
中国式家庭教育
现在的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
从孩子3岁左右开始家长就会将其送去上学,然后开始全年无休的“学习”。
除了在***园或学校的学习之外还有早教班、舞蹈班、英语班、绘画班、写作班等等,周六周日也被安排的满满当当,生怕一不小心就没教育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有位家长朋友就是这样,她家女儿读三年级,她每天早上六点多起床做饭、收拾,平时接送上下学已经占去了很长时间,可每天还得在放学之后送去兴趣班,回家之后辅导作业,各个群里打卡、签到、交作业等等,一晃眼十一二点了。
其实,很多家庭都是如此,整日忙得焦头烂额,妈妈像陀螺一样团团转,随时可能情绪暴走;老爸不知所措,无助而绝望;孩子高压生活,要么太懂事,要么太。
也就是我们曾听说的中国式家庭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妈妈用蛮力。
作为家长,我们总是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的资源,认为名校、名师、名辅导,就是对孩子的付出。
但其实,这种付出就是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感动”。
家长们费劲力气,并没有让孩子心存感激,家长假装教育,孩子假装应付,终就会陷入家庭教育的尴尬境地。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