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借口欺骗你的大脑
每次你不想学习的时候,就需要留意一下自己找的借口。
比如我在学习的时候,总喜欢告诉自己,再刷5分钟“某音”、再打一盘“王者”就去学习啦!
然后时间过去之后,我又会对自己说,“再看一分钟”,于是1个小时、2个小时之后,看的有些累了,我就就想,要不再休息一会儿吧。
当你也遇到和我一样的状况时,你需要做的是,告诉自己,我只要再学15分钟就可以玩手机。当15分钟到了的时候,你可以说,不然我再学15分钟。
如果你是“喜欢做自己擅长学科的人”,建议你从你喜欢擅长的那个学科开始学起;
如果你是“喜欢挑战自己”的人,建议你从自己不擅长的学科开始,这样你可以对自己说,“我就不信了,这道题做不完,就不看手机。”
在教育过程中,为了孩子的健康要让孩子吃垃圾食品,为了孩子好好学习,回家也不开电视,极端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失去归属感,变得不能接受自己。 作为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需要限制行动,但是只限制就足够了,不需要禁止。
尤其是孩子年龄越来越大,他们接触到的人也会更多,家长的很多限制就会成为束缚孩子的枷锁,因为孩子需要融入别的圈子中,他们自己要学会衡量行为的利弊才能更好的加入社交。
孩子的零花钱、社交、看电视、吃饭,根据社会群体的不同有不同的行为习惯,放宽家长在生活中制定的规则,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适当放弃。 只要孩子不越过下面的线,在可以容许的范围内可以自由选择。
不能用简单的正邪来衡量孩子的行为。 无论什么事情都是相对的,有时看起来明显是错的,但是在正确的时机这样做是正确的。 父母必须学会自己处理孩子的方法,不是极端的做法而是适应孩子的世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每天按照自己的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然后根据水平和实际情况,逐步增量。 不管这些做法在极端的情况下是否正确,如果是极端的事实,就有很大的缺陷。
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父母没有必要总用命令的口气,想要教会孩子尊重别人,父母要先以身作则尊重孩子,如果孩子在生活中没有养成很好的礼节,家长不能太执着于说教,而是要用自己尊重孩子的行为来为他们做示范。
好成就都是教化出来的。
智力不是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怀,比胸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品德。
而其实这些正是一个人成长中的。我们在看人物传记时常常都会对传讯主幼年时的不同凡响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这种成就动机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
意志、胸怀、品德等这些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