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就行动,要不然好状态永远不在
你是不是曾经遇到过这样的状况?
“我现在状态不好,一会儿再学。”
“我现在的心情不适合学数学,歇一会儿再说。”
但其实,你的“好状态”永远不会来,就算来了,也不会持续很久。
实际上,你在等待合适时间的时候,就是想暂时逃离你当下做的事情。说白了,你就是在——拖延。
所以,你要学会逼自己学习。很多时候,当你想要逼自己学习时,却常常更加想要玩手机。这个时候,你要“以退为进”:
比如,你的数学很差,就一定要以基础题为主,不要强迫自己去做过难的题。
如果错题太多让你失去了信心,那就可以每天只改或者只做很少的题。
如果就很大强度,就会对数学产生很大的反感,反而更不利于学习。
就算你不能完成今天的目标也没有关系,做了一点,总比一点不做要强。今天完成10%,明天完成20%,把学习当作闯关,你就会发现:越来越好坚持,甚至会不习惯没有学习的日子。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教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
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障碍。
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
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
因此,在骂孩子的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老师与家长若心存芥蒂教育只会变成死结
每次发生家校矛盾时,我们都要反思:矛盾真的无法避免吗?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老师和家长本就担负着相同的责任与使命,目的一致,方向相同。
既然都是为了孩子好,那么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就不要只顾着逞一时之快,而忘了孩子。
真正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是老师和家长的责任所在。
只要家长和老师重新达到共识,问题就轻易解决了。
家长对待老师的态度,直接决定了老师对孩子的态度。
比起质疑自己的家长,老师更愿意亲近信任自己的家长,并且更加重视这些家长的孩子。
亲其师,信其道。老师与家长只有解开芥蒂,消除误会,才能一起支持孩子的教育。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