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好脾气,先学会认同
育儿***、发展心理学博士陈忻曾在书中讲到这样一个案例: 大宝6岁时上滑冰课评估没过,于是发脾气大哭,爸爸怎么劝也没劝好。 陈忻先理解和认同他的情绪,说:大宝啊,妈妈很理解你现在很难过。
得到理解的孩子往往会更加痛快淋漓地表达自己的委屈,哭得更厉害了。 于是她说:如果你要哭,你就哭一阵子,妈妈先下去吃饭,等下来找你。
这其实就是在接纳孩子的情绪——你可以有情绪,你可以哭。 得到理解和接纳后的大宝,边哭边喘了一会儿,渐渐平静下来。
她趁机给孩子讲道理,帮助孩子想办法。 她说:爸爸说你总是滑得太快,其实慢下来就好了……
嘿,你猜我想到了什么?我想到怎么帮助你了!我给你一个能让你慢下来的橡皮筋。 她去拿了一根皮筋,告诉孩子这是一根魔法皮筋。
妈妈把皮筋套在你手腕上,你滑冰的时候,这个橡皮筋会提醒你:慢一点~慢一点~~
随后,孩子的思路就转移到了解决问题上,他的情绪就能逐渐平复。
所以,当孩子发脾气时,别着急给孩子讲道理,先认同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平复他们的心情。 待孩子冷静下来后,引导孩子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 形成这样的思维习惯,孩子将受益终生。
你是个自律的人吗?
你是不是曾经在自己的日记本里写下这样的话:
亲爱的,你再颓废下去就完蛋了。从今天起,做一个勤奋的人。
既然你已经选择了这条路,那就勇敢地走下去吧!
不尝试一下你怎么知道自己做不到?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
写下这些话后的几天内,你决定要洗心革面,痛改前非,为自己购买了***的辅导资料,把学习计划细致到每一天,每一节课。
甚至会想,只要我努力,一直坚持下去,就一定会考上一个好的大学。
可是呢,你坚持下去了吗?没过几天,就***了原样。
在早读课上特别困的时候,你依然没忍住打了个小盹;
在晚读班里嘈杂的读书声中,你的思绪依然飘到了九霄云外;
近乎全新的辅导资料也没有怎么翻开……
坚持你的计划,多了不要做
作为“计划总是坚持不下去”的人,这点我可以说是很有心得。
很多同学在定计划的都是热血沸腾,于是就出现了下面的状况:
今天定的计划是做一张数学卷子,一张英语卷子,复习前两天的错题。
很快做完之后,你对自己说,今天效率好高,要不然我再做一下明天的物理卷子吧。结果当天学到了凌晨一点。
这样持续了4天,到了第5天,“好累啊,反正前两天做了那么多,今天就休息吧,明天再做。”
然后接下来的每一天你都给自己找这样的借口,于是的“蜕变计划”自然就半途而废啦!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每天按照自己的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然后根据水平和实际情况,逐步增量。
比如,今天的学习计划是复习一道错题。那么执行到第3天,你的学习计划就可以增加到复习两道错题。
但是记住,不要心血来潮一天完成过多的任务,这样会提前透支大脑的满足感。而且,你的身体更容易感到疲倦,计划当然不容易完成啦!
什么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 的定义:一般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这个社会***里,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但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特殊关系,家庭教育又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显性和隐性相结合、有计划和无计划相结合的双向相互影响的共同成长的过程。
社会学家雷克特认为,家庭教育形成了儿童的早期经验和的主观能动性,这往往成为他们其后个性发展的主观基础和出发点。04制定电子产品使用规则防止孩子沉迷网络为丰富孩子的居家学习生活,在目前情况下,家长可以不完全禁止孩子使用手机和上网,但要与孩子确定好双方都认可的规则,明确使用手机和网络的时段、时长和内容等,并要求认真遵守,保护好孩子视力和身体健康。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 说:“ 家庭是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 家庭和家庭教育成为儿童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通道和桥梁。新生儿从坠地地成为***的生命个体的那一刻起,在家庭中启动了无数 个“ 次” ,经历着重要的“关键期”。因此,***时期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起着 主导作用。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