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 至100 张贴一叠,若是冬天就烧大火烘烤,夏天则视情况,也可以不烤火,贴在院内墙上,太阳光自然晒干。14) 裁齐烘干后,取下裁剪,造纸过程完成。六合造白棉纸的主要工具1) 竹帘:长宽各1 尺6 寸,即0. 53 米,用很细的竹子织成,外面围竹框,竹框上有边柱, 抄纸时可压紧纸帘。2) 木槽:长1. 8 米,上宽1. 0 米,下宽0. 4 米,用木板围成。3) 蒸煮锅:用大石头砌成,上直径2 米,下直径1. 5 米。50至100张贴一叠,若是冬天就烧大火烘烤,夏天则视情况,也可以不烤火,贴在院内墙上,太阳光自然晒干。根据我们的实地记录,一般50 公斤构皮可生产10 把纸(每把350 张纸) ,每张纸约卖8 分钱,一天可抄700 至900 张纸,扣除成本,一个纸工一天的收入不超过20 元。近来,由于构皮成本不断***,纸工们的收入已逐年下降。我们随处所见,都是纸工们***的神色。





朝鲜的白硾纸,不知道是用什么原料做成的。日本有些地方造的纸不用帘抄,制作方法是将纸料煮烂之后,将宽大的青石放在炕上,在下面烧火而使石发热,用刷子把纸浆薄薄地刷在青石面上,揭一次就是一张纸。苦竹较粗一点,但质量也比较好,适于制造红青梅纸及包裹纸,造纸所用的竹,产于鹤庆马耳山(西山)及东山一带,全部是野生。朝鲜是不是用这种方法造纸,我们不得而知。中国有没有用这种方法,也不清楚。温州的蠲糨纸也是用桑树皮造的。四川的薛涛笺,则是以木芙蓉皮为原料,煮烂然后加入芙蓉花的汁,做成彩色的小幅信纸。这种做法可能是当时薛涛个人提出来的,所以"薛涛笺"的名字流传到今天。这种纸的优点是颜色好看,而不是因为它的质料好。
公元二世纪造纸术在我国各地tui广以后,纸就成了和缣帛、简 牍的有力的竞争者。当地白族纸工还告诉我们,过去还能制造花帘纸,这是迎光看纸时,可见各家的专用图案或名字的一种加工技术。公元三到四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我国唯yi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公元三到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扩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纸。在设备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抄纸技术,出现了更多的活动帘床纸模,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提高了工效。在加工制造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