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清时期以来,云南鹤庆县就是白族造纸业的中心,它曾对云南很多少数民族的造纸业产生过重大影响,直到今天仍保留有传统工艺造纸法。12)榨压在湿纸上加是木头,先用人力榨,榨至人力无法再紧状态为止,以后再加钢丝铰紧,经过几小时,纸的厚度为原厚的三分之一,即可取出纸。至于鹤庆的造纸技术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则是一个很难考究的问题,在大理州文管所保存的佛图塔出土的经卷中有《大通方广经》残卷,卷末有“玄化寺内造镇”“造经施主三宝弟子某某某修”等字样,另一《大通方广经》残卷上有“至正二十六年太岁丙”等字,所以,很可能元代至正26 年(1366 年) 在鹤庆的玄化寺已成批制造经卷。今天大理地区发现的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经卷一般都可肯定是构皮纸[3 ] ,但是否就是鹤庆白棉纸,则尚无充分根据。
明代的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构皮纸也称为“绵纸”,可见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常的称呼。除以上基本过程外,还包括一些辅助过程,如蒸煮液的制备、漂液的制备、胶料的熬制及蒸煮废液和废气中的化学***与热能的回收等怎样理解判断是否是一张真正优良的拷贝纸。然而,由于白族制造的构皮纸较白,其特征很明显。所以,鹤庆“白棉纸”与一般的“绵纸”又可区别开来。80 年代以后,由于书画用纸很少了,白棉纸主要作为祭祀用的钱纸,对质量要求不高, 此时在抄纸前则可掺入旧纸,即把旧纸舂细,放入捞槽中,与新的构皮纸料混合,搅拌均匀即可抄纸,这道舂细工序一般是妇女做。当然,若对质量特别是纸的物理强度有要求,就不掺旧纸。
这款产品之所以广受欢迎,不仅仅是它的外观,更在于他的内在!童迅先生是国内知名的篆刻家,也是金石印坊的首席艺术顾问,他试用后评价到:我以前拓边款用的是一种自制的小胡刷,虽然手感比传统棕刷稍好一点点,但毕竟不***,不好在学生面前演示,巨来牌这款拓款刷完全符合我的要求,既好用又美观,关键非常***,授课可以直接演示,现在我的学生人手一个,他们现在边款也拓得很好。在龙珠期间,我们一边仔细观察,一边向正在抄纸的白族纸工们学习,经过两天的考察,我们整理出龙珠的竹纸制造工序如下。童迅老师认为,这款产品一定会获得篆刻***人士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