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类基础油由传统的“老三套”工艺生产制得,从生产工艺来看,I类基础油的生产过程基本以物理过程为主,不改变烃类结构,生产的基础油质量取决于原料中理想组分的含量和性质。因此,该类基础油在性能上受到限制。
II类基础油通过组合工艺(溶剂工艺和加氢工艺结合)制得,工艺主要以化学过程为主,不受原料限制,可以改变原来的烃类结构。因而II类基础油杂质少(芳烃含量小于10%),饱和烃含量高,热安定性和性好,低温和烟炱分散性能均优于I类基础油。
III类基础油用全加氢工艺制得,与II类基础油相比,属高黏度指数的加氢基础油,又称作非常规基础油(UCBO)。III类基础油在性能上远远超过I类基础油和II类基础油,尤其是具有很高的黏度指数和很低的挥发性。某些III类油的性能可与聚α-烯烃(PAO)相媲美,其价格却比合成油便宜得多。
目前市场上的机油因其基础油之不同可简分为矿物油及合成油两种(植物油因产量稀少故不计)。合成油中又分为:全和成及半合成。全合成机油是高等级的。
全合成油的定义:市面上有很多所谓的全合成油,其实并非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全合成油,它们大多数属于高度精炼的第三类矿物油(GroupIII),而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全合成油分两种,第1种是Polyalphaolefins(PAO),是中提炼出来的乙烯、经聚合、催化等复杂的化学反应炼制成的大分子基础液,另一种便是以酒精和脂肪酸为基础材料,经化学缩聚反应而合成的酯类油。
在2000年之前,只有以100%PAO或酯类为基础油的润滑油,才会在包装上印上“FullSynthetic”(全合成)这二个英文字。在1999年,美国消费者***机构,Better BusinessBureau,裁定美孚对嘉实多不应在以第三类基础油制成的产品上印上“Full Synthetic”字句的指控不成立,原因是“FullSynthetic”在包装上是市场推广用字,而并非科学用字。自此以后,很多润滑油制造商纷纷称他们以第三类基础油制成的产品为全合成油。这也是目前中国市场“假”全合成泛滥的原因。
水分主要指的是润滑油中整个含水量的百分比,正常情况下也指的是重量的百分数,而润滑油中含有的水分,对直接对油膜的形成造成影响,导致整个润滑的效果变得更差,并对有机酸造成金属出现腐蚀的速度,严重的对设备造成腐蚀,促使油品出现较多的沉渣。简单点说是润滑油中的水分含量越少代表越好,在国外很多大型的是有公司和企业,在过去会将根据油的性质,加入不同的加工工艺,将基础油区分为中间基的基础油、石蜡基的基础油和基础油等。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