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地膜的覆盖与发展历史
地膜覆盖栽培的效应是提高土壤温度,春季低温期间采用地膜覆盖白天受阳光照射后,0-10厘米深的土层内可提高温度1-6℃,可达8℃以上。进入高温期,若无遮阴,地膜下土壤表层的温度可达50-60℃,土壤干旱时,地表温度会更高。但在有作物遮荫时,或地膜表面有土或淤泥覆盖时,土温只比露地高1-5℃,土壤潮湿时土温还会比露地低0.5-1.0℃,可低3℃。夜间由于外界冷空气的影响地膜下的土壤温度只比露地高1-2℃。地膜覆盖的增温效应因覆盖时期、覆盖方式、天气条件及地膜种类不同而异。
1977年日本***120万公顷的旱田作物(包括蔬菜),地面覆盖面积已超过20万公顷,占旱地作物栽培面积的16%。保护地内地面覆盖的面积占93%。日本地面覆盖栽培多用在产值高、效益大的蔬菜及其它经济作物上。1961年法国开始在其本国的东南部试用薄膜栽培覆盖瓜类作物。意大利于1965年对蔬菜、草莓、咖啡及烟等主要作物进行地面覆盖栽培。美国于60年代末开始用黑色薄膜覆盖栽培棉花。苏联主要在低温干旱季节进行薄膜地面覆盖栽培,用以提高地温,减少土地蒸发。我国于70年代初期利用废旧薄膜进行小面积的平畦覆盖,种植蔬菜,棉花等作。
1978年进行试验,1979年开始在华北、东北、西北及长江流域一些地区进行试验、示范、推广。随即生产出厚度为0.015-0.02毫米的聚乙烯薄膜,为发展地面薄膜创造了条件。由于覆盖生产的效果显著,薄膜覆盖生产启蒙及***,并简称为地膜覆盖。目前,不但应用于蔬菜栽培,也相继用于大田作物、果树、林业、花卉及经济作物的生产。群众称它为”不推自广”的措施。到目前为止,应用地膜覆盖的作物及果林苗木已达几十种。当前地膜不仅用于露地栽培,也用于早春保护设施内的覆盖。不仅在早春覆盖,夏、秋高温季节覆盖也取得良好效果。在我国北方旱区应用地膜覆盖具有抗旱保墒效果。
PBA全生物降解地膜的优点高于普通的光降解地膜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让地膜自行消失呢?可降解地膜的研究应运而生。在国际上,英国和以色列首创了光降解地膜,但这种地膜埋土部分不降解,农膜残留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另一种是完全生物降解地膜,这是德国和日本研发并使用的,而我国也拥有类似原理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本报曾经报道过山东省青岛市尝试做过完全生物降解地膜的试验,青岛市环能站站长王永显告诉记者,由于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有一个缓慢分解的过程,使用后期会慢慢变薄,所以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作物,而且同样厚度的地膜,可降解地膜的价格几乎是普通膜的5倍。
使用高标准地膜,加大回收力度,依然目前治理“白色污染”的主要方式。
谁生产谁回收,***引导市场主导
11月的甘肃兰州已经连续十几天阴天了,西瓜银黑地膜,中间还下了一场雪,冻得慌。好不容易盼来了一个大晴天,榆中县连搭沟村的刘得刚便骑着自家的***轮到乡里的回收点来送废旧农膜。“一车总共100公斤。”过称后,回收点的负责人刘得太边登记边说。旧膜可以以1∶6的比例换新膜,并且此前,甘肃省还开展了地膜补贴工作,农户购买1公斤财政补贴的农膜需上交2公斤废旧农膜,不上交废旧农膜的只能全额购买农膜,不享受补贴。这是为了鼓励农民回收地膜的优惠政策。刘得刚告诉记者,这100公斤的旧膜要捡拾,抖土,晾晒,至少要十个工,确实很费力,这都是家里干不动农活的老人零散帮捡起来的,“没办法,为了环境呗。”刘得刚说。榆中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站长张光全介绍,打捆送来的废膜称重记录,银黑地膜,也有的情况是按体积,一方大约是120公斤。
地膜覆盖使用不当的不良影响
地膜覆盖栽培中相应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如多年覆盖地膜,果树银黑地膜,残膜清除不净,造成土壤污染,由于盖膜后有机质分解快,辣椒种植银黑地膜,作物利用率高,肥料补充的少,使土地肥力下降或因覆盖膜的管理不当也会造成早熟不增产,甚至有减产现象。
覆膜质量差或不施也会造成草荒。覆盖地膜后由于植株生长健壮,可增强抗病性,减少发病率。覆盖银***反光膜更有避蚜作用,可减少病毒病的传播危害。
在旱沙地、贫瘠土地、重粘质土地上,不宜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因为旱沙地盖膜后土壤温度在中午时易产生高温,在干旱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反而会造成减产。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