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h3c交换机询问报价 华思特来电咨询
作者:华思特2020/6/9 18:12:16







网络监控中,交换机如何选择

案例:

有个园区网,500多个高清摄像机,码流3~4兆,网络结构分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存储在汇聚层,每个汇聚层对应170个摄像机。

问题:

问题:

如何选择产品、原因。

百兆与千兆的差别。

影响图像在网络中传输的原因有哪些?

哪些是与交换机相关。

背板带宽

所有端口容量X端口数量之和的2倍应该小于背板带宽,可实现全双工无阻塞的线速交换,证明交换机具有发挥数据交换性能的条件。

例如:一台可以提供48个千兆端口的交换机,其满配置容量应达到 48×2G×2= 192Gbps,才能够确保在所有端口均在全双工时,提供无阻塞的线速包交换。

包转发率

满配置包转发率(Mbps)=满配置GE端口数×1.488Mpps 满配置百兆端口数×0.1488Mpps ,其中1个千兆端口在包长为64字节时的理论吞吐量为1.488Mpps。

  例如:

  如果一台交换机能够提供24个千兆端口,而宣称的包转发率不到35.71 Mpps(24 x 1.488Mpps = 35.71),那么就有理由认为该交换机采用的是有阻塞的结构设计。

一般是两者都满足的交换机才是合格的交换机

  背板相对大,吞吐量相对小的交换机,除了保留了升级扩展的能力外就是软件效率/专用芯片电路设计有问题;

背板相对小,吞吐量相对大的交换机,整体性能比较高。

摄像机码流

影响清晰度的因素,通常是视频传输的码流设定(包含了编码发送及接收设备的编解能力等),这是前端摄象机的性能,与网络无关。

通常用户认为清晰度不高,认为是网络原因造成的想法实际是个误区。

一根千兆链路能够支持数据传输

计算:

码流:4Mbps

接入:

24*4=96Mbpslt;1000Mbpslt;4435.2Mbps

汇聚:

170*4=680Mbpslt;1000Mbpslt;4435.2Mbps接入交换机 接入层交换机,主要考虑到接入到汇聚之间的链路带宽。用户类防攻击涉及DHCP、IP/MAC欺骗、DHCPrequestflood、改变DHCPCHADDR值等等。也即交换机的上联链路容量需要大于同时容纳的摄象机数*码率。这样视频实时录像就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有用户在实时看到录像,就还需要考虑到这个带宽,每个用户查看一个视频占用的带宽就是4M,如果一个接入交换机的每个摄象机都有一个人在看,就需要摄象机数*码率*(1 N)的带宽,

24*4*(1 1)=128M 汇聚交换机 在汇聚层需要同时处理170只摄象机的3-4M码流(170* 4M=680M),也就意味着汇聚层交换机需要支持同时转发680M以上的交换容量。一般存储都接在汇聚上,所以视频录像是线速转发。

但要考虑到实时查看监控的带宽,每个连接占用4M,一条1000M的链路可以支持250个摄像头被调试调用。每台接入交换机接24个摄像头。250/24,相当于网络可以承受每个摄像头同时有10位用户在实时查看的压力。 核心交换机

核心交换机,需要考虑交换容量以及到汇聚的链路带宽,因为存储是放置在汇聚层的,所以核心交换机没有视频录像的压力,即只要考虑同时多少人看多少路视频。这种方法需要很大的内存带宽、很高的管理费用,尤其是随着交换机端口的增加,***内存的价格会很高,因而交换机内核成为性能实现的瓶颈。假设该案内,同时有10人监看,每人看16路视频,即交换容量需要大于10*16*4=640M,基本不用考虑。

在局域网内的视频监控进行交换机选择时,接入层和汇聚层交换机的选择通常只需要考虑交换容量的因素就够了。凭借其灵活的报文处理及流量控制能力,深入贴近业务,满足现在及未来的各种挑战,助力客户构建弹性扩展的网络。因为用户通常都是通过核心交换机连接并获取视频的。 交换机选择的*** 在局域网内的视频监控进行交换机选择时,因为主要压力是在汇聚层交换机,汇聚层交换机既要承担监控存储的流量,还要承担实时查看调用监控的压力。所以选择适用的汇聚交换机显得非常重要。

对于接入交换机来说,下联口接摄像头的端口百兆/千兆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上联必须是千兆。


非标准POE与标准POE的区别

非标POE是相对于标准POE而言的。标准POE符合IEEE802.3af或者IEEE802.3at(at兼容af)标准,具有握手协议(2-10V低电压检测),握上手(终端设备支持POE)之后才会进行升压供电;非标POE不具有握手协议,48V强制供电,不管终端设备是否支持POE,强制48V输出供电!标准POE:IEEE802.3af标准,PSE端15.4W,PD端12.95W;IEEE802.3at标准,PSE端30-36W,PD端25.5W。【当超过45s没有按动按钮,则模式状态灯自动***为默认模式(STAT灯亮绿色,SPED灯常灭、STCK灯常灭或绿色闪烁)。标准POE由PSE芯片智能控制,具有检测功能。非标POE无PSE芯片,直接48V供电给PD端。由此可见非标POE,一般不会做1,2、3,6供电模式,***性太高。

如果区分标准与非标POE?拿电表测量供电脚(1,2、3,6或者4,5、7,8)如果有48V稳定输出的是非标的(不做检测,48V直接供电);如果测量不出电压(2-10V跳动,在对PD端进行检测)则为标准POE(电表不是合法的PD,不会供电无电压)。于1987年在中国深圳正式注册成立,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基地。


网络交换机接口知识总结!

交换机(Switch)意为“开关”是一种用于电(光)信号转发的网络设备。它可以为接入交换机的任意两个网络节点提供独享的电信号通路。***常见的交换机是以太网交换机。其他常见的还有电话语音交换机、光纤交换机等。

交换机是使用非常广泛的网络设备,多台网络设备的局域网,交换机是必不可少的设备。

各种交换机接口

1、RJ-45接口

这种接口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网络设备接口,俗称"水晶头",***术语为RJ-45连接器,属于双绞线以太网接口类型。RJ-45插头只能沿固定方向插入,设有一个塑料弹片与RJ-45插槽卡住以防脱落。

这种接口在10Base-T以太网、100Base-TX以太网、1000Base-TX以太网中都可以使用,传输介质都是双绞线,不过根据带宽的不同对介质也有不同的要求,特别是1000Base-TX千兆以太网连接时,至少要使用超五类线,要保证稳定高速的话还要使用6类线。再按一次则切换到Stack模式,此时业务接口指示灯暂时用来指示堆叠ID。

2、SC光纤接口

SC光纤接口在100Base-TX以太网时代就已经得到了应用,因此当时称为100Base-FX(F是光纤单词fiber的缩写),不过当时由于性能并不比双绞线突出但是成本却较高,因此没有得到普及,现在业界大力推广千兆网络,SC光纤接口则重新受到重视。支持ARP表项严格学习功能,可以防止因ARP欺骗攻击导致正常用户无法上网。

光纤接口类型很多,SC光纤接口主要用于局网交换环境,在一些高性能千兆交换机和路由器上提供了这种接口,它与RJ-45接口看上去很相似,不过SC接口显得更扁些,其明显区别还是里面的触片,如果是8条细的铜触片,则是RJ-45接口,如果是一根铜柱则是SC光纤接口。该系列交换机支持完全自定义流量的转发模式、转发行为和查找算法。

3、AUI接口

AUI接口专门用于连接粗同轴电缆,早期的网卡上有这样的接口与集线器、交换机相连组成网络,现在一般用不到了。

AUI接口是一种"D"型15针接口,之前在令牌环网或总线型网络中使用,可以借助外接的收发转发器(AUI-to-RJ-45),实现与10Base-T以太网络的连接。

4、FDDI接口

FDDI是目前成熟的LAN技术中传输速率较高的一种,具有定时令牌协议的特性,支持多种拓扑结构,传输媒体为光纤。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是由美国***标准化***(ANSI)制定的在光缆上发送数字信号的一组协议。FDDI使用双环令牌,传输速率可以达到100Mbps。

CCDI是FDDI的一种变型,它采用双绞铜缆为传输介质,数据传输速率通常为100Mbps。

FDDI-2是FDDI的扩展协议,支持语音、视频及数据传输,是FDDI的另一个变种,称为FDDI全双工技术(FFDT),它采用与FDDI相同的网络结构,但传输速率可以达到200Mbps。

由于使用光纤作为传输媒体具有容量大、传输距离长、抗干扰能力强等多种优点,常用于城域网、校园环境的主干网、多建筑物网络分布的环境,于是FDDI接口在网络骨干交换机上比较常见,现在随着千兆的普及,一些千兆交换机上也开始使用这种接口。

5、调试接口

这个接口我们知道,它是用来配置交换机的,所以只有网管型交换机才有。而且还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网管型交换机都有,那是因为交换机的配置方法有多种,如通过Telnet命令行方式、Web方式、TFTP方式等。所以说,如果能满足上面三个条件,那么我们就说这款交换机真正做到了线性无阻塞背板带宽资源的利用率与交换机的内部结构息息相关。虽然理论上来说,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必须通过调试(控制)端口,但有些品牌的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在出厂时就已配置好了,不须要进行诸如IP地址、基本用户名之类的基本配置,所以这类网管型交换机就不用提供这个调试接口了,而且就目前来说还占多数。这类交换机通常只需要通过简单的Telnet或J***a程序的Web方式进行一些配置即可。

当然也有一些交换机还是提供了调试接口的,但要注意的是,用于交换机配置的调试端口并不是所有交换机都一样,有的采用与Cisco路由器一样的RJ-45类型调试接口。



商户名称:深圳市华思特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