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液态金属的结构
人们对液态金属结构的认识滞后于固体金属,这是因为它是以液体这样一个无序体系作
为研究对象。近年来,利用X射线、电子和中子衍射及同步辐射技术得到液态金属及合金
直接的结构信息,促进了液体金属物理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过两种方法可以研究金属的液态
结构。一种是间接方法,即通过固→液态、固→气态转变后一些物理性质的变化判断液态的
原子结合状况,另一种是较为直接的方法,即通过液态金属的X射线或中子线的结构分析
研究液态的原子排列情况。在了解液态金属的结构之前,有必要对金属晶体的原子结合、加
热膨胀及熔化过程加以阐述。
这些杂质往往不只是一种,而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在液体中不会很均匀地分布。它们的存在方式也是不同的,有的以溶质方式,有的与其他原子形成某些化合物 (液态、固态或气态的夹杂物)。下面先就一个很简单的模型作一分析,假定液体中只存在一种杂质原子。当金属中存在第二种原子时 (如合金),情况就复杂多了。由于同种元素及不同元素之间的原子间结合力是不同的,结合力较强的原子容易聚集在一起,把别的原子排挤到别处。因此,在游动集团中有的A种原子多,有的B种原子多,即游动集团之间存在着成分不均匀性,称为 “浓度起伏”。
对于铸件温度场的影响,可从金属性质、铸型性质、浇注条件及铸件结构四个方面来
析。
(1)金属性质的影响 金属的热扩散率大,铸件内部的温度均匀化的能力就大,温度梯
就小,断面上温度分布曲线就比较平坦;反之,温度分布曲线就比较峻陡。金属的结晶潜
大,向铸型传热的时间则要长,铸型内表面被加热的温度也高,铸件断面的温度梯度减
,铸件的冷却速度下降,温度场也较平坦。金属的凝固温度越高,在凝固过程中铸件表面
铸型内表面的温度越高,铸型内外表面的温差就越大,且铸型的热导率在高温段随温度的
高而升高,致使铸件断面的温度场有较大的梯度。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