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电缆
4.4试验判断
不发生击穿。
4.5检测部位
非金属护套与接头外护层(对外护层厚度2mm以上,表面涂有导电层者,基本上即对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电缆进行)。
对于交叉互联系统,直流耐压试验在交叉互联系统的每一段上进行,试验时将电缆金属护层的交叉互联连接断开,被试段金属护层接直流试验电压,互联箱中另一侧的非被试段电缆金属护层接地,绝缘接头外护套、互联箱段间绝缘夹板、引线同轴电缆连同电缆外护层一起试验。6/1KV电力线路或电器装备,有移动要求柔软并有有阻燃要求的场合,蕞高长期工作温度为105℃。
交叉互联接地方式A相第壹段外护层直流耐压试验原理接线图
4.7典型缺陷及缺陷分析
序号①缺陷属典型施工问题,故障点***后,施工方即说明该处电缆曾经被铁锹扎伤过,经处理后试验即通过,这一缺陷暴露了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序号②同类绝缘接头安装错误在两回电缆中发现了4处,反映出附件安装人员水平较低,外护套试验检测出缺陷避免了类似序号⑤运行故障的发生。
序号③缺陷原因也在于施工管理不严格,序号④缺陷原因在于附件安装质量差。
序号⑤为某单位一起110kV电缆故障实例,同时暴露出附件安装与交接试验两方面都存在问题。
首先,厂家工艺要求不合理,电缆预制件的铜编织带外层只要求一层半搭绝缘带,而且预制件在铜壳内严重偏心,导致绝缘裕度不够。
其次,在电缆外护层直流10kV/1min耐压试验时,试验电压把仅有的一层绝缘带击穿,但试验时互联箱中另一侧非被试段金属护层未接地,导致缺陷未及时被发现。
带电运行后,绝缘接头内部导通,造成电缆护套交叉互联系统失效,护套产生约几十安培感应电流。电流流过接头的铜编织与铜壳接触处,产生的热量将中间接头预制件烧融,烧融区域***了橡胶预制件的应力锥的绝缘性能,场强严重畸变,接头被瞬间击穿,导体对铜壳放电,导致线路跳闸。在电缆终端头、电缆接头、拐弯处、夹层内、隧道及竖井的两端、人井内等地方,电缆上应装设标志牌,标志牌填写应齐全清晰。
5. 测量金属屏蔽层电阻和导体电阻比
5.1试验目的
施工要点
挠性固定电缆用的夹具、扎带、捆绳或支托架等部件,应具有表面光滑、便于安装、足够的机械强度和适合使用环境的耐久性特点。
电缆敷设在工井的排管出口处可作挠性固定。
竖井内的大截面电缆可借助夹具作蛇形敷设,并在竖井顶端作悬挂式,以吸收由热机械力带来的变形。
市政桥梁敷设的电缆优先选用铝护套,以降低桥梁振动对电缆金属护套造成的疲劳应变,敷设方式可参照排管或隧道,需要注意的是,在考虑电缆热伸缩的同时,还需考虑桥梁的伸缩,在桥梁伸缩缝处、上下桥梁处必须采取挠性固定,或选用能使电缆伸缩自如的排架(伸缩弧)。开挖路面时,巡视检查堆土高度符合要求,与沟边保持一定距离,堆土不会回落到沟槽里。
电缆蛇形敷设的每一节距部位,宜采用挠性固定,以吸收由热机械力带来的变形。每3~5m可采用具有一定承载力的尼龙绳索或扎带绑扎固定电缆,绑扎数量需经过核算和验证。
挠性固定方式其夹具的间距在垂直敷设时,取决于由于电缆自重下垂所形成的不均匀弯曲度,一般采用的间距为3~6m。当为水平敷设时,夹具的间距可以适当放大。
不得采用磁性材料金属丝直接捆扎电缆。
Di——绝缘外径,m;
ε——绝缘介质相对介电常数,交联聚乙烯ε=2.5,聚乙烯ε=2.3,聚***ε=8.0,F/m;
ε0——真空介电常数,ε0=8.86×10-12,F/m;
7. 计算实例
一条电缆型号YJLW02-64/110-1X630长度为2300m,导体外径Dc=30mm,绝缘外径Di=65mm,电缆金属护套的平均半径rs=43.85,线芯在20°C时导体电阻率 ρ20=0.017241×10-6Ω·m ,线芯电阻温度系数α=0.00393℃-1 ,k14k5≈1,电缆间距100mm,真空介电常数ε0=8.86×10-12 F/m,绝缘介质相对介电常数ε=2.5,正常运行时载流量420A。计算该电缆的直流电阻,交流电阻、电鳡、阻抗、电压降及电容。施工要点电缆敷设前,在线盘处、转角处搭建放线架,将电缆盘、牵引机和滚轮等布置在适当的位置,电缆盘应有刹车装置。
计算如下:
1.直流电阻
根据直流电阻公式:
得:
R'=0.017241×10-6 (1 0.00393(90-20))/(630×10-6)
= 0.3489×10-4(Ω/m)
该电缆总电阻为R=0.3489×10-4×2300 = 0.08025(Ω)
2.交流电阻
由公式YS=XS4/(192 0.8XS4),XS4=(8πf/R′×10-7kS)2得:
XS4=(8×3.14×50/0.3489×10-4)×10-14= 12.96
YS=12.96/( 192 0.8×12.96) = 0.064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