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打电堆的出现引起科学界对电流通过导体时发生现象的关注,从物理学方面研究提出了欧姆(Ohm)定律,(1826年),从化学方面研究(电流与化学反应的关系)得到了法拉第(Faraday)定律(1833年)。随后,1887年阿仑尼乌斯(Arhenius)提出电离学说,1889年能斯特(Nernst)提出电极电位学说,19世纪70年代交姆霍兹(Helmholtz)首一次提出双电层的概念,1905年出现的塔非尔(Tafel)公式描述了电流密度与氢过电位的关系,在此期间电解抛光理论得到迅速发展。当然这些都属于化学热力学范畴的成就。
不锈钢电解抛光工件出现表面烧i伤原因
不锈钢电解抛光主要针对不锈钢工件的表面光亮处理。不锈钢电解抛光是以被抛工件为阳极,不溶性金属为阴极,两极同时浸入到电解槽中,通以直流电而产生有选择性的阳极溶解,工件表面逐渐整平,从而达到工件增大表面光亮度的效果。
出现这种不良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操作人员在电解抛光前装夹零件的时候,零件与夹具之间没有***好,零件出现松动,特别是在电解抛光时,零件处于晃动状态,零件出现松动后导致与夹具接触点不紧密,不锈钢电解抛光,电解抛光,EP管或夹具的阴极直接与零件接触,造成短路而烧i伤。
5、极间距离:在一般的电解处理中,电流有易于在电极周围集中的倾向,这样在处理大平板状的材料时,周围部分要比中部易于光泽化。为了***这种电流分布的不均匀性,就得把阳极面积做得比阴极面积大,并且加大电极间的距离。而电极间距离增大后,又使电能的消耗增加,所以根据电解液的电阻率、温度和电流密度的不同,电极间距离大都在10一60cm之间选择。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