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零排放”被越来越多的地方***和发电企业主动或被动的推广开来的时,要理性的说不,我们要通过现实数据来审视、品评当下的煤电“近零排放”,其实近零排放是企业为生存而提出竞争性***,是很美好,但是不科学。
近年来,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近零排放”已成为能源、电力、环境、科技甚至社会上的热点话题。随着“近零排放”推进过程中的困境也越来越多,那就让我们看看煤电近零排放是否应该积极推进。
1、“近零排放”在技术上并没有重大创新,且严苛的条件并非一般燃煤电厂都能达到。
在“近零排放”方面,环保产业界在强大的机遇和压力下迎难而上,加强了技术创新力度和提高了服务水平,这也都是值得尊敬和赞赏的。但是,大型燃煤电厂大气污染控制所采用的除尘、脱硫、脱硝主流技术和主体工艺、设备,近几十年来并没有重大突破,世界范围内基本上都是采用上世纪中后期开发的成熟技术。
2、“近零排放”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投入产出比太低财。
东莞环保介绍不论是从现有的环保技术进展来看,还是从二十多年前的环保技术来看,如果不考虑成本的话,理论上都是可以做到真正的“近零排放”。因此,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来评价污染控制技术选择是否正确,是环境经济管理的核心,也是“近零排放”能否大面积实施的关键。从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分析来看是得不偿失,甚至是劳民伤。某些企业为什么要“近零排放”动因不一,有的是为了获得对企业当前或者未来发展有利的新的煤电项目的审批,有的是为了现有煤电的生存,以防止过度关停还处于“青壮年”且有良好效益的煤电机组,有的是害怕***让企业实施燃气替代煤电从而付出比“近零排放”高出约数十倍的成本,还有的是因为种种原因与地方***达成某种协议。但始料不及的是,企业的这种“***”在环保产业界、媒体、***的共同热捧下,在部分地方***的行政要求下,逐步演变成了企业主动或者是被动但表现出的是争先恐后搞“近零排放”的局面。这种“正反馈”式的机制,使中国正上演着一场让全世界为之瞠目结舌的火电厂“近零排放”“大跃进”。
企业“主动”“近零排放”的主要原因并非是为了环保,而是为了企业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的一场特殊的煤电“***”,是为了生存发展,并避免更大损失而提出并实施的一种竞争性***。这种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或者为了获取局部的利益,而采取不科学、不合理且对全社会造成损失的做法是值得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