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质量的回归到市场秩序的回归,普洱茶产业要走的路还很长。一位经济界专家对记者坦言,我个人最不希望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协会”“促进会”乃至“行业霸王”的约束。这些东西都是“官商”的影子和后遗症而已。
在记者赴云南的采访中,遇到的大多数采访者都倾向于把这次崩盘看成是市场的理性回归,回归首先意味着抛弃普洱茶中的神秘文化。
有人曾从广交会上给云南省茶叶协会会长邹家驹带来一张《普洱茶图谱》。图上的凤凰沱茶,标明是20世纪70~80年代生产的。无独有偶,他不久前看到台湾2000年出版的《普洱茶谱》一书上也标明早期凤凰沱茶产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凤凰沱茶产于20世纪80年代。
邹家驹说:“这些图谱太离谱了,南涧生产凤凰沱茶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我听说在上海、广州等不少地方凤凰沱茶图案上的凤凰都贵得分单眼皮双眼皮了。真好笑,印刷上的问题都有文章做。”
“广州芳村卖的云南《普洱茶图谱》谬误太多了,这样使浑水摸鱼者宰客会更加得心应手。”邹家驹说,“现在市场上卖的所谓陈年普洱茶,绝大部分都不是真的。普洱茶消费者,特别是普洱茶经营者,买茶时不能只靠耳风、只靠眼里诱人的标贴,还要充分使用自己的嗅觉和味觉,运用头脑和知识,品评出岁月,品评出历史。”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周红杰说:“这些问题可以说是现在普洱茶‘商文化’的重要内容,这种文化的出现对普洱茶的发展短时间内表现出推进作用。然而,负面的影响将是对云南茶叶的重大损害。最大的悲哀是云南的茶人不懂云南茶叶,而追随外来‘名人’,盲目崇拜,并相互利用过分炒作,使普洱茶失去了本来面目,进入了神秘的文化行业。”
周教授认为普洱茶要从看包装、讲年代、视陈旧、比名气、寻来源等玄学体系中醒过来了。在渠道、营销、策划已经炉火纯青地在普洱茶中运用时,真正要做的,恰恰是如何做出一饼好的普洱茶。
但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普洱茶,每一步细细琢磨下去,或者认真起来,是非常费工费时的。从经济的角度出发,普洱茶的门槛还是非常低的,关键的一点是:真材实料。
目前,云南许多地方片面强调高产,强调低产茶园改造,致使大片古生茶园消失。国家茶叶质量检测中心主任骆少君认为:“万亩成片集中的良种茶园不是好事。生态环境没有了,病虫害发生频繁,不得不大量使用农药,而使茶叶农残超标,严重影响了销售和出口。”
第二个关键点是,陈化过程。历史上的普洱茶经过蒸压成形后就上路了。经过了千山万水,各种地理环境,约半年的时间,普洱茶的陈化(有人称“冷发酵”)过程就基本完成。一位网名为普洱茶博士的网友直言,普洱茶陈期最为本质的事情只有两条:仓储环境和人的耐心!
龙泉茶厂的陈志东认为,所有的茶品,包括绿茶、花茶、半发酵茶和普洱茶,并非是生活必需品,只是喝茶人的日用品,下半年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季节,平常心最好。
普洱茶,就是一种茶。普洱茶商,就是把茶卖给喝这种茶的人。很简单,也仅此而已。
版权所有©2024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