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神童莫扎特能让其他人也成为神童吗
听莫扎特的音乐能够提高智商,这一轰动一时的结论后来遭到了不少研究者的反对,但所谓“莫扎***应”的影响至今仍然随处可见。
真有“莫扎***应”吗
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劳舍尔(F.H.Rauscher)和肖(G.L.Shaw)等人怎么也想不到,他们发表于1993年10月14日的英国《自然》杂志的一篇文章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文章的标题是《音乐和空间任务能力》。
劳舍尔等人说,他们邀请大学生听音乐,然后对他们进行智商测试。大学生在听了10分钟的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后,在空间推理测试中的得分有明显的提高。比如,“与听放松指令和不听音乐时相比,听了音乐的大学生智商得分(IQ)提高了8或9分。”这种现象就是后来被广泛传播的“莫扎***应”。
脑部的音乐活动和人类大脑中其他辨认能力有一种共同的遗传性***机制,是由高度***化的短暂空间密码通过在大脑皮质部位传播而产生的。作者认为,音乐和空间能力之间的关系其实是通过训练大脑数组特定的***元,借此累积类比的模式,完成音乐***思考。
这一成果经过《纽约时报》的报道,立即产生了轰动效应,因为这个结果也可以解读为听古典音乐的孩子要比不听的孩子智商高。在美国,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以及教育工作者、***官员都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为典型的是美国佐治亚州***的行为,1998年6月,当时的州长米勒先生身体力行,为该州每一名新生儿免费发放古典音乐CD和磁带。而佛罗里达州则要求公立日托***园播放古典音乐。一时间让孩子听古典音乐成为一种时尚。
当然,“莫扎***应”并非只是在美国流行,它及时地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包括中国。至今在网上随便搜索,都能找到无数出售“莫扎***应CD”的网站或***试听。
但“莫扎***应”随后也受到了一些科学家的质疑。1999年8月26日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两篇文章,对16项所谓的“莫扎***应”的研究进行了分析,而且有相应的实验。研究人员的结论是:音乐对空间智力的总体影响可忽略不计。这两篇文章引起了更大的关注。
***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查布里斯(C.F.Chabris)。他使用统合分析(Meta-analysis,也称后设分析,是对具有共同研究目的相互***的多个研究结果给予定量分析、合并分析,剖析研究之间的差异、特征,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证明,“莫扎***应”所说的任何认知的增强都是很小的,而且在总体上并不能反映出IQ或推理能力的任何变化。
另一篇文章是由斯蒂尔(M.Steele)和贝拉(S.D.Bella)等9位作者联名发表的。这9名作者说,“莫扎***应”称,听了莫扎特音乐后大学生的斯比量表(Stanford-BinetIQscale,我国国内仍习称比西量表)智商测试提高了8或9分,而“我们依照原始报告所用模型的步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几乎没有证据证实听音乐对推理能力的提高有直接的作用”。
科学传播的典型案例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儿童听莫扎特成为一种时尚,在英、美等国更多的学术和非学术的评论和评估加入了进来。
瑞士心理学家班格特(A.Bangerter)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希思(C.Heath)在2004年12月的《英国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莫扎***应”:***一个科学传奇的演变》的文章。这篇文章显然是把“莫扎***应”的产生、演变、发展和应用当作一个典型的科学传播案例来研究。与此同时,他们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在欧美一些媒体和网站广为传播,尤其是大学的校报和网站,比如斯坦福在线(StanfordBusinessWire)、斯坦福日报、韦的特日报(ThedailyVidette,伊利诺斯大学的新闻报纸)。
在班格特和希思看来,“莫扎***应”并不可靠,但它能流传却是有原因的。在现实生活中有那么多人相信“莫扎***应”,并认为这个研究是针对***的,这是因为***是很多人***的中心。父母非常担心其年幼的孩子,而“莫扎***应”似乎是缓和这种担忧的一种方法。这种担心是一种普及面很广的被贴上***决定论标签的陈旧观念。这种观念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认为孩子成长的早期有一个关键阶段,对孩子的一生有着不可逆转的影响。相应地,在中国就是胎儿和出生时期,所以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鼓动下,胎教音乐、莫扎特音乐和早期教育在中国大行其道。
班格特和希思分析说,“莫扎***应”能成为一个科学传奇流传深远而广泛是因为它能为社会和教育界找到教育失败的借口。他们发现,在教育系统特别不令人满意的州,如佐治亚州和佛罗里达州,媒体和报纸宣传“莫扎***应”的比率比教育搞得好的其他州高得多。而且,当一个社会面临问题和麻烦时,人们就越热衷于寻找答案,即使这些答案的来源并不可靠,而且只是通过***讨论和新书出版来告知公众,而不是靠科学研究的资料告诉人们。
另外,一些公共团体也对“莫扎***应”作出了并不认同的解读。美国“儿童智力开发媒体联合会”的创建人拉尼·勒维女士就认为,大多数生产商的产品(儿童古典音乐)都是基于一些未经很好验证的理论,如果父母认为孩子听古典音乐就能变聪明的话,那么结果可能会让他们失望。
音乐仍然是强大的
面对强大的质疑,在1993年发表“莫扎***应”的劳舍尔仍不肯放弃自己的观点。她在1999年11月6日的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上透露了其新近的研究成果。主要内容是,“莫扎***应”不仅在人身上存在,在小鼠身上也存在,而且作用更大。她让30只小鼠一天听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12小时,持续了8个多星期。结果显示,这些小鼠通过迷宫的速度大大加快。在迷宫试验中,听了音乐的小鼠比起那些未听音乐或呆在无害噪音环境的小鼠来,犯错误小于37%,过迷宫的速度快了27%。而这些结论是通过对照组获得的,因而具有意义。
劳舍尔对此的解释是,听了莫扎特奏鸣曲的小鼠,其大脑海马区内刺激和改变脑细胞联系的几种***的活跃水平有明显提高。这些***分别负责生成一种***生长素、一种与学习和记忆有关的化学物质以及一种***突触生长蛋白。后来,在2004年4月28日于旧金山举行的认知***学研讨会上,劳舍尔重复了这些说法,并希望她的发现有助于为阿尔茨海默氏症和其他***退化***的患者设计音乐疗法。
对“莫扎***应”的争论或许还会持续下去。无论“莫扎***应”有无劳舍尔等人所说的那么神奇,音乐在开发大脑、抚慰心灵和进行音乐疗法上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出来。人类离不开音乐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2003年11月29日的《新科学家》为音乐与人、***的关系开辟了一个专辑,专辑的总标题就是《音乐的力量》。文章指出,***对音乐或歌声的反应要比话语更强烈。对于6个月大的***,母亲的歌声是***容易让其入眠的。同时,音乐中***广泛的旋律恰恰反映出我们***自身的韵律,比如,心跳和呼吸的节律。人类用声音的大小、高低、强弱来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同样音乐也是如此表达情绪和情感的。这些因素无疑是进行音乐疗法的天然基础,无论是创伤、外伤还是各种***、紧张及不良情绪。因为音乐本质上是一种声音,对音乐做出反应是人类天生的一种能力,很难说为什么它能以微妙的变化牢牢地吸引人们。
对于音乐为什么有强大的作用,心理学家斯罗博达(JohnSloboda)对此做了一个概括。***,音乐是一种强大的个***验的源泉;第二,音乐有一种天生的特质,能模仿这个世界的情绪信号;第三,***有趣的是,随着时间展开的音乐结构所表现出的音乐情绪效应,而我们的情绪是可以感知到变化的。
已有的研究证明,音乐有助于***健康。音乐来自空间,人是用耳朵来聆听音乐的。由于人耳的前庭功能影响着身体不同肌肉群,迷走***连接着不同的***、***,因此,来自鼓膜的听觉震动与副交感***系统可以调节***一些***、***的功能。
音乐同样可以辅助人们的学习。在人的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是能够让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内容上。音乐有传播的作用,可以以它的节拍和旋律帮助个体对学习内容进行编码;音乐也有唤起作用,可以用不同的曲调将个体领入情绪平静或激动的状态,以帮助学习;音乐还有引导作用,可以以乐曲为个体打开进行学习加工的特定***通路;音乐还有帮助记忆的功能,人们多年不忘的事件和知识通过背景音乐能唤起记忆就是明证。
同样,音乐疗法也在临床上开始应用,无论是莫扎特还是巴赫,至于***当然有待评估和继续研究。对于儿童来说,大脑发育是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而逐渐发育成熟起来的。各种类型的音乐,不管是流行音乐,还是古典音乐,都能对大脑产生刺激。不过,也有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是通过多种感官的同时作用来学习的。所以,对孩子而言,除了音乐,更好的学习机会是与他人接触,因为人可以同时刺激孩子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所以,不管有没有“莫扎***应”,以及“莫扎***应”的奥秘是什么,人们都有理由去喜爱音乐。音乐会牵引你的***,去它***想去的地方。它始终忠于你。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