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听说过运动的音乐疗法。这个设备没有听说过,查点资料见下。各种资料可能都是设备公司的宣传,有些偏颇。仅供参考。 自古以来,人类就用音乐解除不适和痛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队发现,聆听音乐的伤兵员感染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该现象引起音乐家、心理学家和医学界人士关注。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音乐治疗联合会(WFMT)成立,音乐治疗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得以确立。音乐治疗学者们认为,人体是一个具有自组织、自平衡能力的、心身统一的、高度复杂的生物系统。人体组织器官的损伤或功能失调可引起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绪体验,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绪体验也能导致人体机能状态失衡。而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绪体验有助于人体自组织、自平衡的调节和恢复。音乐治疗关注的是人心身两方面的整体调节,强调提高人体自愈能力、改善生存质量,而不是针对病原体。音乐治疗学从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开展音乐心理和行为治疗为开始,逐渐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运用音乐、声学、物理、生物学、心理学、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创造出不同类型、多元化的音乐治疗方法,以适应人类追求心身健康的需求。体感振动音乐治疗 (Vibroacoustic Therapy,VAT)在此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
20世纪80年代初,挪威教育家和治疗家Olav Skille博士首次提出体感振动音乐治疗的概念,即通过听觉和触振动觉接收及传导的方式,使人体感知音乐,达到身心治疗目的。传统的聆听式音乐治疗是利用音乐对人情绪的影响来降低和解除疾病的痛苦;而体感振动音乐治疗是在传统聆听式音乐治疗的基础上,增强低频音乐振动,强化人体音乐感知作用的同时发挥低频音乐振动生物学效应,有效地改善身心不适症状,以达到提高音乐治疗效果的目的。
体感振动音乐治疗原理 人体通过听觉传导通路感知空气传播的音乐声波。一般情况下,人体不能感受空气传导的声波振动(高于130分贝的声波强度除外),但可感受到液体和固体传播的声波振动。这种振动可通过人体触振动觉神经传导通路和骨骼→听觉器官→听神经传导通路上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使人感知声波振动。人体感知声波振动的最小强度称为“振动阈”。当振动增加使人产生不适感和痛感的强度称为“感觉阈”。
体感振动音乐疗法是由体感振动音响设备、体感振动音乐和治疗方案三方面组成。体感音乐疗法需要设备有二:①常规的音响设备,如音乐播放器、耳机或音箱等,音频范围在50~20000Hz。②体感振动音响设备,包括分频-放大的体感振动音乐功放和带有换能装置,床、垫、台、椅和沙发等。
其效用是使人在聆听音乐的同时身体也能感受到音乐声波振动。体感音响设备不同,音乐声波频率范围和振动强度有所差别。日本小松氏研究开发的体感振动音响设备的音频范围为16Hz~150Hz。在体感音乐治疗中,人体通过触振动觉和听觉感受音乐的音频范围为16~20000Hz。
体感振动音乐是一类特殊制作的、富含低频、以正弦波为主、旋律、节奏和和声不同的治疗性乐曲。治疗目的不同,选用不同波形、旋律和节奏的乐曲。治疗方案是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确定。其内容包括治疗对象身心状态的评估、体感振动音乐的选择、音量、振动强度和治疗时间及疗程等方面的确定等。人体组织细胞的固有频率小于15 Hz,属于次声波频率范围,如躯体为7~13Hz,头8~12 Hz,胸腔4~6 Hz,心脏5 Hz,腹腔6~9 Hz,盆腔6 Hz。腰脊柱4 Hz,骨盆8~10 Hz。
当次声波频率与人体组织细胞的固有频率范围相一致时,次声波引起的超低频振动可使人体细胞产生共振效应,导致组织细胞损伤和破坏。 频率范围在16-150 Hz的音频声波可引起低频振动。具有一定强度和持续一定时间的单一频率机械性低频振动会引起人体不良反应,如不适感、振动感知觉机能下降,血管收缩、肌肉紧张性振动反应、平衡运动功能失调、恶心呕吐、机体适应机能降低等,该情况常见于从事机械性振动操作人员,是职业病临床及研究人员关注和研究的内容。噪音声波是由许多不同频率、强度和相位不同的声音无规律性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的、非周期性的、连续的、不协和声波,其引发的低频振动有一定强度和持续一定时间时,也会引起人体不良反应。
而体感振动音乐治疗中的音乐声波为不同频率、不同声压的正弦波叠加形成的有规律性、周期性的乐音声波。这种乐音声波产生的低频振动为和谐的、非单一频率、以正弦波为主、随音乐旋律和节律变化而变化、强度控制在50dB以下的低频振动,并可根据被试的感觉调控振动强度和持续时间。体感音乐振动没有引发机体细胞损伤和产生不良反应的生物物理学基础,国外近20年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未发现对人体的不良反应,因而确认体感振动音乐治疗的安全性。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