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学者凯文·林奇认为,现代都市不仅是人生停泊的码头,也是由空间、景观、人的活动及感受共同构成的特殊所在,是复杂社会的一个有力象征——它巨大、多姿多彩、意味深长,“无论城市的景观多么平淡无奇,注视城市仍使我们感到特殊的愉快”。一个城市,其视觉可识别性和视觉质量,不仅是都市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对都市生活的安全感、美感、节奏、象征再现多方面,都意义重大。就像林奇所说的,“只要城市景观是清晰可见的,那么生动有力的景象带来的欢愉将取代畏惧和混乱”。在ScottMcQuire看来,媒介将都市转变为一种影像,进而籍此代表都市生活。
在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我们尤其需要注意到都市的快速视觉化、影像化及其深远影响。大屏幕便是其中一个重要元素。就像当年电视机嵌入客厅就意味着技术嵌入家庭生活并带来一系列改变一样,以LED大屏幕为代表的超大型户外电子媒介嵌入公共场所同样带来新的都市化的文化格局。这种变化首先呈现的是技术文化本身的强大吸引力。1985年,在日本筑波科学博览会上,***公司展示了用巨型显像管制造的电视机,这个宽131英尺、高82英尺的大屏幕亮相博览会***广场,令人惊叹无比。LED技术致使越来越多的大屏幕嵌入到都市实体空间当中,从1980年代单纯的技术奇观,快速演化为新的日常文化符号。
大屏幕:醒目的城市新***
若简单地从功能上进行区分,目前LED大屏幕***广泛的用途,莫过于播放商业广告和各类实用信息,这一类可视为大型户外广告牌的动态视听延伸。第二种则用于直接转播现有的***,其重要的功能拓展在于将传统的家庭电视收看方式置换到户外公共场所——相同的节目,不同的环境,其特征和意义也随之而改变。与此类似的是目前已经成为大型体育场馆必备设施的LED大屏幕,用作体育比赛(或演出)时现场播放实时的比赛或演出场面,或用作慢镜头回放转瞬即逝的精彩瞬间。LED大屏幕的另一功能在于成为公共场所艺术化展示的一部分,当然这不局限于LED大屏幕,还包括了所有通过灯光、布景、音乐、互动技术等,将都市高层建筑的外立面改造成动感的空间艺术装饰。近年来,大屏幕的上述种种功能一直在不断延伸和融合。比如摇滚歌手许巍2013年巡回演唱会“此时此刻”上海站,舞台背景采用180度LED大屏幕,由DigitalTiger公司设计制作的舞美影像,以广阔的画面视野造成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从这个意义上看,影像成为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现代都市一个重要的表征。也就是说,基于影像的视觉经验成为都市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而言,大屏幕首先构成了新的醒目的城市***。90年代初期,上海人民广场东南角竖起上海***块户外大屏幕,很多人下班后会坐在草地上,等待这个“户外电视”播出新闻和其他节目;它同时也是上海******的“碰头”地点,一度成为不少年轻人到上海约见***的“圣地”。2006年人民广场第五次改造,这块大屏幕被拆除,之后时常会有***发贴讨论和回忆。
大屏幕也使都市空间产生新的政治、商业、文化格局和具有象征意义的***关系。2008年8月9日,新华社报道了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纳斯达克大屏幕在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当天上午,以整屏的五星***和滚动文字“庆祝北京奥运会开幕”,“引得大批行人驻足”。2009年3月16日,时报广场八块大屏幕同时播放由中国***大剧院制作的长达45分钟的京剧《赤壁》的宣传片,这一事件的重要象征意义被主流媒介这样解读:“大屏幕下面是美国纳斯达克的标志,上面就是我们优美的京剧表演,感到特别震撼,也特别自豪”,更何况“上一次时代广场用八块大屏幕同时报道一件新闻,是2008年11月关于美国***大选进展的***新消息”。时报广场大屏幕播放的与中国相关内容还有2007年北京音乐节郎朗演奏《黄河》;2008年北京音乐节纪念伯恩斯坦音乐会;2011年1月开始,中国***形象宣传片和不同城市的《中国名片》系列陆续在纽约时报广场和华盛顿等地的大屏幕上播出。2013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的30秒形象片在纽约时报广场纳斯达克广告屏上播出,被认为是中国大学走向世界的重要亮相。
大屏幕还为普通百姓提供了一种新的将私人生活植入公共场所的可能性。其中***具典型性的就是在许多城市都曾被媒体报道过的大屏幕求婚;或者北京世贸天阶大屏幕的互动短信。对于那些在社会激变中进入都市却难于融入都市的漂泊者,比如对于数量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来说,大屏幕是他们敢于驻足停留的为数不多的公共场所。比如他们会收工以后聚集在大屏幕下观看世界杯足球赛的电视转播,就像《中国青年报》2006年的一篇报道《无声的世界杯》所描绘的那样,大屏幕下的这一时刻,他们“跟这个星球上所有正在收看世界杯比赛的人们一起,分享着这个盛大的狂欢”。
影像都市:以影像为中介的城市
尽管LED大屏幕目前总的来说还是商业用途居多,但越来越多公益性、实验性项目正在大力开发大屏幕作为综合媒介的新功能,试图在整合电视、互联网、手机等相关数字技术的基础上,以发挥大屏幕在都市空间生产和公共生活中的多种影响,包括地方特色、参与性与互动性。一个重要实例是英国广播公司始于2003年的“大屏幕计划”(BBCBigScreenProject)。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体现出与世界大多数城市中心广场用LED大屏幕播放商业广告截然不同的目的。BBC的大屏幕计划将LED大屏幕作为都市公共文化设施的组成部分,纳入到各地***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作准备的市政建设规划当中,与BBC公共广播的目标一致,大屏幕计划以播放非赢利、高质量的节目内容为目标,被认为是代表了“世界***的媒介概念——公共空间广播(publicspacebroadcasting)”。无论参与这个项目的技术支持来自什么样的LED技术公司,每个城市的议会作为***职能部门负责从发放许可证到安装再到日常运作的全部管理工作,其资金来源于地方***和伦敦奥运会组委会,而BBC一个专门的部门为每个安置在城市中心广场上的大屏幕提供制作完成的高品质节目,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节目编排。BBC的这个部门也负责协调大屏幕的赞助商、当地文艺和媒介机构、本地和相邻地区的商业***及其他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到2013年,BBC的大屏幕计划已经在20个城市中心广场安置了大屏幕,主要播放本地内容,包括一个叫做“城市日记”(citydiary)的列表服务,以及社区***、艺术与媒介机构提供的本地内容;大屏幕也与BBC的***广播网相连,并利用因特网技术传送全天候24小时的节目内容,新闻、体育、音乐、纪录片等等。其中一些内容来自非商业机构,如英格兰艺术协会提供的***制作人的电影作品,转播皇家歌剧院的演出等。作为英国电影协会资助的“东方电影节”的合作方,BBC大屏幕计划从2007年开始为其中“一分钟影像大赛”的获奖作品提供在各大城市大屏幕上循环放映的机会。
作为都市开放的公共场所文化景观的组成部分,大屏幕互动功能的开发也是BBC大屏幕计划的重要部分。2007年6月,一家叫作HMC的技术开发公司,为当时一个以“你的空间有多绿”为主题的“建筑周”设计了一个名为“数码草地”的互动项目,整个“建筑周”期间在BBC大屏幕顶端安装了一个运动传感器,感知附近的***并通过大屏幕上的绿草生长状况体现出来,聚集在大屏前的人越多,草就会显得越葱翠茂盛,人越少,草也越少甚至枯萎。BBC的大屏幕计划也尝试开发真正的互动游戏,比如通过大屏幕顶端的摄像机将其附近广场上的每个人都投射到该大屏幕的足球游戏或陨石游戏里面,这样人们在广场上移动就可以将大屏幕游戏中的足球踢进球门,或者击碎游戏中将要撞到地球的陨石。
由此可见,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如今的现代都市不仅充满复杂异质、令人眼花缭乱的视觉影像,而且,进入都市公共空间的影像,已经越来越超越其传统的记录工具和欣赏对象的功能,开始参与到都市景观和都市功能的建构当中。这一特质同时极大地丰富了都市视觉可识别性和都市生活视觉质量的内涵。基于影像与都市在今天***的复杂关系,都市想象或想象都市(imaginedcity)及其意义,正在因一个新概念的介入而拓展,这就是影像都市(imagedcity)。
所谓影像都市,特指以影像为中介的城市。在这里,影像和都市的关系从两个层面体现出来,一是影像参与构筑都市,是都市空间的一部分,在都市的实体空间中生产意义;二是都市的影像再现。这两个层面相互介入,相互影响,建构了光怪陆离的都市景观,成为具有高度可识别性的城市表征之一,并介入都市意义的维系、协商、冲突、再造。大屏幕嵌入现代都市实体公共空间,不仅强烈地概括出城市的可识别性,而且令城市时时处于以往要在夜晚华灯初放、霓虹闪烁时才会呈现的兴奋状态。在城市的核心地带,大屏幕首先是新的都市景观,是醒目的城市***,具备所有城市***的文化特质,又因其绚丽多彩变幻不定的播放内容,与流动的都市生活相映成趣。同时,影像都市所昭示的意义,还在于作为都市的书写者,人与影像互为类像(simu-lacrum)的后现代文化特征。与作为影像的观看者或接受者的电影电视观众不同,置身都市的人群,和都市影像一道构成都市的丰富机理。
世博会:影像都市的特殊案例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一个有关影像都市的特殊案例。诞生于1851年的世界博览会,经过150多年的发展,成为临时性博物馆和超大型主题公园相结合的现代都市复杂景观,其中注册类(以往称为综合类)世博会作为*********别的博览会,从2000年开始每五年一次,展示六个月。一方面世博会从集中展现人类文明与科技进步成果到提供开放、多元文化碰撞空间的演变,使这个临时的博物馆呈现出新博物馆理论所倡导的包容性和促进社会理解的特质——作为全世界各种文化的共同空间,新博物馆理论强调博物馆在参观者的注视和记忆中相互抵触,同时展现它们的异质性,甚至是不协调性,像网络一样联系,相互杂交和共同存活;并且具备创造一个强大的学习经历的潜能。在这里,文化的体验、异质杂交、传递,通过展品与观者的关系达成。另一方面世博会日益“主题公园化”则进一步凸显了集游乐、科学博览、各类表演为一体的新型都市旅游景观的特质,其展示方式也从实物展示逐步转变图片、影像展示。尤其自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的穹顶影院、立体声电影、多块大屏幕组合等影像技术博得参观者喜爱以来,影像越来越成为世博会的重要展示手段。
2010年上海世博会,影像成为***主导的展示方式,各类影像技术在不同的展馆内外普遍使用。中国馆主题影片《和谐中国》导演郑大圣感慨:“创作之初,我就知道到时各个主题馆的影像内容会很多。但直到布展完了后才知道,多到了铺天盖地的程度,处处被影像裹挟。不单单在主题影院,你在任何角落,抬头看,左看右看,LED屏显示屏、普通显示屏和各种发光装置到处都有,我没想到影像传播时代被这么超级和超级的方式表达出来。每次世博会都是当时生活环境***生动的体现,我们现在就是一个影像泛滥的时代”。单是世博会主题馆,城市人馆“交往”展区有一块360度全景投影的圆顶穹幕;城市地球馆用32米多媒体无缝拼接投影“球冠”模拟蓝色星球;城市未来馆“昨日之梦”展区用5米高的巨幅屏幕播放有关未来世界的经典科幻电影片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City,BetterLife)”的主题为影像提供了多元的表达内容,参观者也对影像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其中一个重要的佐证就是以超大屏幕、3D或4D、IMAX等各类影像技术著称的场馆,如沙特馆、石油馆,恰好也是观众排队等候时间***长的场馆。
在展出期间,世博园区这个特殊的空间,同时也是主办城市的***和游览焦点,或者说,就是都市空间的一部分。这使得2010上海世博会成为有关影像都市的特殊标本,充分体现出影像都市的双重视觉化:即,影像传达和阐释世博会的"城市"主题,而"城市"本身在实体空间和再现空间两个层面,亦都是影像中介的。无论中国馆“清明上河图”,澳大利亚馆有关城市建设的360度环幕动画电影,韩国馆的《和声城市》,希腊馆众多LED电子显示屏播放的24小时城市生活……其共通之处均在于都市和影像互为表里。世博会这一兼有博物馆和主题公园性质的临时景观,通过文化感知、传递和异质杂交所呈现的影像都市的意义,经由影像都市的再现与建构、观看与体验这一对互动的过程完成。
这一影像都市的空间生产特质,在都市日常生活的不同层面或多或少都有所体现。正如罗兰·巴特所言:"城市一种论述,而这论述无疑是一种语言:城市向其居住者说话,我们向城市说话,透过我们在城市里的生活、行游以及观看"。人与实体空间的影像并置,相互言说,是影像化的都市现实的集中呈现,也是都市生活的践行者,建构、阐释、积极生产影像都市的意义.
文章来源于深圳LED显示屏生产厂家—丰利源光电,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zflyled.com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