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现在成了热词,用的人不少。但什么是“新常态”?“新常态”对各经济部门意味着什么?并非人人都很清楚。要而言之,所谓“新常态”也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条件、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基本面已经改变。在此情况下,不仅要对原有的评价体系进行调整,更要改变思维方式,用新思维看待新问题,用新办法化解新旧矛盾。尤其对***、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如何驾驭,更是“新常态”绕不过去的话题。
——亚夫
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实现了举世瞩目的巨大跨越。但是应该看到,较长时期以来我国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要素投入获得的经济比较优势在新形势下正在减弱。经济社会发展转向新常态,粗放式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原有优势正在改变,我国对外贸易在出口商品结构、质量、效益、核心技术以及服务贸易等方面面临不少挑战。
一方面,国际***危机后,美国等发达***推行“再工业化”,加剧我国出口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压力,限制我国出口增长;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持续弱化,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订单转移到其他发展中***,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被别的***的同类产品替代。此外,随着我国外贸总量规模的扩大,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愈演愈烈,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从外贸发展趋势看,多种内外因素决定了保持外贸持续稳定增长仍面临一些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当务之急是要努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从追求市场份额、出口规模和数量转移到提升进出口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加快外贸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着力培育外贸新的比较和竞争优势。
梁达
货物贸易实现了新跨越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经济交流活动十分有限,加上国内市场化水平不高,对外贸易无论从规模上看,还是从结构上看都十分落后。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快,我国日益融入国际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对外贸易总量不断攀升,进出口贸易在明显高于***水平的稳定增长中不断实现新的突破,1990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在***的排名为第15位,2000年提高到第8位,2013年成为******,1979-2013年年均增速达16.4%,上升速度之快,令世界瞩目。
1.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货物贸易规模***
改革开放头1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世界排名第29位),扩大到1988年的1028亿美元。进入90年代规模不断扩大,1994年突破了2000亿美元,1997年突破了3000亿美元。我国加入WTO后,货物进出口进入高速增长时期,2004年突破了1万亿美元大关。2013年我国货物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跃上新台阶,货物进出口总额已达到4.2万亿美元,成为对外贸易发展***一个新的里程碑。
从横向比较看,我国对外贸易从1000亿美元迈上1万亿美元台阶,只用了16年时间,而美国用了20年,德国用了25年,日本、英国均用了30年;从1万亿美元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我国仅用了3年,美国、德国均用了8年。30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几乎每4年翻一番,是100多年来***成为世界货物贸易***大国的发展中***。
从出口看,我国货物出口额由1978年的98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22096亿美元,年均增长16.8%,2009年就成为***大货物贸易出口国。我国货物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0.9%、1990年的1.8%、2000年的3.9%增加到2012年的11.1%。2013年我国货物出口规模达2.2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GDP总额的24.1%,出口占***的比重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不到1%提高到目前12%左右的水平。
通过出口,我国一方面实现了现代管理水平、生产制造技术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实现了充分就业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据***估计,我国对外贸易直接和间接带动了国内1.8亿人就业,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另一方面,中国出口规模的扩大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世界从中国制造中得到了消费品、生产资料和设备供给的有力保障,获得了价廉质优、多样化商品的选择机会。
从进口来看,2013年中国购买了其他***(地区)近2万亿美元的产品,相当于全年GDP的19.6%。通过进口大宗商品和高新产品,一方面满足了国内消费和生产需要,另一方面为世界各国(地区)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2001-2013年期间,我国进口累计达到13万亿美元,***贸易新增需求中大约13%来自中国进口增长的贡献。
应该看到,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额比上年增长7.6%,尽管这一增速与改革开放35年来平均16.4%的增长水平相比并不算高,但仍高于同期***贸易增速(2.1%)5.5个百分点,在***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市场需求增长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实属来之不易。
2.外贸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对外贸易方式主要是以初级产品换制成品,出口商品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结构逐渐改善。1980年,按SITC分类,在我国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均为50%,1985-1990年,我国初级产品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50.5%迅速下降到25.6%,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由49.5%上升到74.4%,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到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2000年以来,初级产品出口比重继续呈下降趋势,由2001年的9.9%下降到2013年的4.9%,工业制成品比重由90.1%上升到95.1%。其中,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比由44.6%上升到2013年的57.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比则由17.5%上升至29.9%。
与此同时,进口商品构成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开放程度的变化而演变,工业制成品进口额占进口商品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65.2%提高到1985年的87.6%。随着国内产业体系的升级,逐渐拉低了制成品进口额的比重,2003年以来制成品进口比重呈明显下降走势,2001-2013年这一比重在65.1-83.3%。2013年,初级产品净进口6468亿美元,工业制成品净出口8103亿美元,所占比重下降到57.3%。
综上所述,短短的30多年时间,我国从一个贸易额很小的***,一跃成为世界上***大的货物贸易国,这一巨大成就不仅对中国跻身世界经济强国之林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也对世界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贡献巨大。
外贸可持续发展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从多因素分析,我国货物进出口规模虽然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在出口商品结构、质量、效益、核心技术、单位出口能耗物耗以及服务贸易发展等诸多方面,还面临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出口商品结构以加工贸易为主
加工贸易对我国出口创汇、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加工贸易出口比重过高,处在国际贸易分工价值链低端,增值率较低,对相关产业带动性不强,技术外溢效应有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1981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1%,1990年上升到40.9%,1996-2007年均达到50%以上,其中1997年和1998年均达到56.9%,2009年高达48.8%。虽然近年来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出现趋势性下降,但2013年仍达39%,下降速度仍显缓慢,表明我国出口的产品仍处在***产业价值链底端的加工组装环节,这一环节多数属劳动力密集型,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
2.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比重较低
如果以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分类,我国和贸易强国之间的差距并不明显。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下降,制成品比重增加,***贸易结构由初级产品向制成品贸易比重不断提升的方向变化。2000年以后,一些贸易强国的制成品出口比重基本上都高于65%,如2009年世界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为69.8%,高收入***为69.8%,中等收入***为58.8%。尽管我国制成品出口比重高于其他发达***,但相比这下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出口商品中竞争力***强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偏高,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出口比重较低。
从出口商品结构看,工业制成品尽管在出口中占有较大比重,但主要增长仍然来自于纺织、服装、鞋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粗加工、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很大,很多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零部件主要依靠进口。2013年在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以及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中,出口总值所占比重仍高达20.9%。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依赖于资源、能源、土地、环境、劳动力等有形要素的投入,而科技、管理、创新等无形要素投入欠缺,主要表现为多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199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仅6.8%,1998年为11%,2000年为14.9%,2001-2013年比重为17.5-31.4%,均未超过三成,2013年为29.9%,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比2009年降低1.5个百分点。因此,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远未成为我国出口贸易的主导产品。
3.外资企业出口占比过高
30多年来,外资企业逐渐成为中国外贸发展的主导力量。1981年我国外资企业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仅0.1%,1990年为12.6%,1991-2000年所占份额由16.8%提高到47.9%。我国加入WTO后,外商***企业出口出现快速增长,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大幅提升,2001-2011年十年间所占比重均超过50%,其中2005年高达58.3%。近两年随着出口增速放缓,出口份额分别为49.9%和47.3%,高于国有企业的12.5%和11.3%,仍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体。
4.出口贸易市场集中度过高
多年来,我国贸易区域趋于多元化,但仍然集中于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大部分在亚洲和北美、欧洲,其中亚洲占50%左右,而北美和欧洲一直占20%左右。出口大多集中在欧盟、美国、东盟、我国香港等10个***和地区,2013年这10个***和地区所占比重达72.7%。我国出口商品分布的***或地区相对集中,对外贸易依存度大,并过度依赖发达***,容易被他国(地区)牵制或受经济冲击的影响,加剧市场风险,导致外贸增长的不稳定性。
5.出口附加值水平偏低
2013年尽管我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已达到57.3%和29.9%,但由于产业总体上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很多商品核心技术掌握在外方手中,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高技术产品对外资企业的依赖度较高,缺乏核心竞争力。
6.服务贸易所占份额偏小
伴随着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服务贸易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是加入WTO以来,服务贸易规模扩张较快,2003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2007年突破2000亿美元,2008年突破3000亿美元,2012年达4706亿美元。2006-2012年间,中国服务贸易额占贸易总额(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之和)的比重一直在10%左右,2012年这一比重为10.5%。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在***的排名由2006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3位。与货物贸易相比,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还相对滞后。2012年,中国在***服务贸易中的占比仅为5.6%,是货物贸易所占比重的一半左右。
多因素叠加将影响未来外贸增长速度
当前,世情、国情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经历了***危机的洗礼,各国求发展、求变革的愿望更加强烈,围绕国际市场的争夺更趋激烈。国内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换挡期和结构调整期,科学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要求更加迫切。在这种背景下,***审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还有一些方面不能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国内外的一些因素叠加将影响未来外贸增长速度。
1.出口可持续增长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近年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在与***主要经济体的贸易中,我国成为受贸易保护主义影响***为严重的***。随着欧美等发达***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一些新兴市场***也在频频效仿,贸易壁垒层出不穷、花样翻新,涉及的产业在不断增多。尤其是在经济复苏没有明显起色的情况下,一些***为缓解就业压力,对外采取部分关闭国内市场的办法,想方设法对新兴产业领域的跨国***加以限制,极力扶持本土产业,阻碍了正常的国际贸易***活动。
2.出口比较优势减弱,将逐渐影响国际竞争力
由于加工贸易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出口产品中占有较大比重,决定了产品在国际上只能以较***格销售。而近年来国内人工成本不断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升值、资源价格改革等因素导致出口成本大量增加,挤压了盈利空间,产品提价空间有限,将直接降低出口竞争力。
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低成本优势不断减弱。过去30多年,我国凭借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较多的加工贸易订单,进而在加工贸易下积累了巨额贸易顺差,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起点和核心竞争力之一。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加速攀升,低成本优势已出现明显逆转,***了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技术研发能力。
从2009年以来,***工资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且增速逐年加快。从2009年至2012年,我国劳动力基本工资年增长率逐年递增,分别达到6.3%、7.5%、9.7%和9.8%。从2003年到2012年,城镇单位的平均***工资水平从13969元上升到46769元,9年间涨了3.3倍。据统计,2013年***共有27个地区调整了***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17%;有17个地区制定了工资指导线,基准线普遍在14%左右。由于工资增长和企业承受能力的矛盾,许多中小企业和大型劳动密集企业的普通员工出现短缺,在东部沿海地区,“招工难”已由前些年的季节性和局部性发展为目前的常态化和普遍性。
传统产业向外转移将会加剧,直接拖累我国进出口增速。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中国出口产品的70%左右,其出口直接关系到对外贸易的增长水平。近年来,由于要素成本的不断攀升,中国劳动力成本较***、越南等东南亚***高出3-5倍,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加快向东南亚***转移,尤其是外资企业转移趋势明显。2010-2013年,在我国对日本出口逐渐下降的同时,东南亚***对日本出口增速则达到30%左右。
人口结构变化对外贸持续增长的约束力将逐渐显现。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的推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能量在加工制造业中得到有效释放,成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剂,推动了连续几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求关系出现变化,主要表现为劳动力人口减少,频繁出现“民工荒”、“招工难”等现象。
2013年末,我国大陆16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195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773万人,占总人口的67.6%,比上年末下降1.6百分点,劳动力人口已连续两年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老年人口的比重继续攀升。2013年末我国大陆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4.9%,比上年末提高0.6个百分点。人口结构的变化形成了对劳动力供给的约束,对外贸易传统的成本与价格优势逐渐弱化,部分出口产品市场份额被周边低成本***侵蚀。
从中长期趋势看,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减少,外贸难以再现前些年20%以上的高速增长。从国际竞争力看,与以往相比,出口型劳动密集产业对华转移已大大减速,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将企业转移到其他劳动成本更低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开始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市场,在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领域展开竞争。从数据分析看,与其他发展中***相比,我国初级产品、资源类产品的竞争优势已有所恶化,低技术制成品的竞争优势相对减弱。
可见,影响未来外贸走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等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受到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升值以及融资成本、环保成本增加等因素的约束,在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未来外贸企业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但从总体看,未来我国外贸发展条件总体向好的因素多于不利因素。在巩固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传统优势外,高铁、火电、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有望成为拉动出口的新增长点。
多措并举,着力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通过多因素分析,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我国对外贸易既面临着与发达***的竞争,也面临着与发展中***的竞争。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稳定外贸持续增长不仅是对外贸易的问题,还涉及提升国民经济整体实力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等,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外贸可持续较快增长。
1.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一方面要加强政策引导,制定新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实现转变出口增长模式,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国际竞争力。加速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大力引进***的生产技术,加快高技术产品的开发,从生产加工环节向产品研发、设计、品牌推广等高附加值等环节延伸产业链。
2.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大力提质增效
进一步通过减少对外贸企业的审批环节,清理不必要税费,降低企业行政费用支出等,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同时,要充分发挥“走出去”对出口的带动作用,拓展企业出口途径,绕开各种贸易保护障碍,降低企业负担。鼓励企业以参股、控股、并购等形式参与境外***,结合能源开发、资源整合、战略***等重大项目,以出口***、对外援助等手段,带动中国机械设备、机电产品以及消费品出口。
3.提高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要着眼长远,充分利用市场环境趋紧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大力培育自主品牌,重视营销网络和研发设计,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要继续稳定和扩大中国出口在国际市场中份额,发挥进口对结构调整的支持作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要大力改革国有大型企业,增强其创新动力(310328,***吧),将其改造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4.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要加强服务市场的开发,加强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这是一个贸易强国的必备条件。为此,我国要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对现有服务产业进行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力争早日与国际市场接轨,加强服务出口,大力提高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的份额。
5.进一步完善进口促进战略
要继续做好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工作,通过进口贴息和***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扩***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设备进口,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技术,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水平;要适当降低国内稀缺的***消费产品的进口关税,以进口拉动消费增长。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