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院先后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举办两届雕塑研究班,1956年还成立了中国雕塑工厂。1958年4月北京广场人民纪念碑落成,为建设城市大型纪念碑雕塑创作提供了重要经验。1982年2月,中国美术家协会提出《关于在******城市进行雕塑建设的建议》,经批准,同年8月,由城市建设、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召开了***城市雕塑规划、学术会议,并成立***城市雕塑规划组和***城市雕塑艺术会,******城市雕塑创作活动,雕塑创作活动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雕塑工作者总结了1958年“大跃进”期间不顾艺术质量,滥造大型雕塑和“”期间大造像的两次教训,提出积极稳步的方针:制定规划,进行试点,陆续建造了一批城市雕塑,包括纪念碑雕塑、园林装饰雕塑等。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84年,已建立室外大型雕塑326座,其中大部分是1976年以后所创作的,对美化环境、改变城市景观起了重要的作用。***美术学院先后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举办两届雕塑研究班,1956年还成立了中国雕塑工厂。
我国铜雕的历史历程
铜雕古已有之,甚至有一个青铜时代,到底它有着怎么样的历史历程呢?
新石器时期的人类,在长期打磨石器和捏造陶坯的生产劳动中,逐渐摸索到并积累了一套造作人物、动物形象的技术经验,同时逐渐培养和提高了造型艺术的审美观念,便出现了雕塑性质的作品。
青铜时代虽然出现了各种青铜制品,但大多是礼器和供给上层社会使用的,比如四羊方尊、司母戊鼎,都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代表作。
到了汉代,出现了长信宫灯和博山炉这类制作极为精美,即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的铜雕作品。
传入中国后,铜雕佛像得到了很大发展,唐代更是鼎盛时期。各种铜镜和日常用品也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以后的数次民族大融合中,融合了更多美好的元素,技术也更加的纯熟。
现在的铜雕工艺品已经比较普遍,普通人家只要喜欢也能够轻松买到喜欢的铜雕。
微雕,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
中国微雕历史源远流长。萧艾《甲骨文史记》记载:“甲骨文雕刻技巧十分精妙……小的细如芝麻,或峭拔苍劲,或秀丽多姿。”这说明,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众所周知的王叔远的《核舟》,也是中国历史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不锈钢雕塑有多种造型,例如:几何雕塑,圆雕,抽象等,内容丰富,可塑性强。
篆刻边款艺术是微雕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明清以来,不少文人雅土在这方寸之中,用铁笔题书作画,寄托,自娱自乐。及至寿山石成为材料之后,寿山石的微雕艺术便也开始出现。清初杨璇、周彬都曾在寿山石雕品的花纹僻处刻以小字,“西门薄意派”雕刻大师林清卿也常在所刻作品的草丛、石缝中以极细的笔划刻上自己的姓名和制作年月,以后更有人在方柱的四边,以极细微的文字,雕刻古人诗词作为边款。即可铸造出厚实的团块形体,又可浇注出支离通透的结构,保存原作的细小塑痕和流畅手感。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