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殡:即送亡者前往***,抬死者上路之始,称为“起灵”,起灵时,孝子需将焚化纸钱的瓦罐掷碎在供桌之前,称为“甩盆”。抬灵床多为八名精壮汉子,死者亲属须排除在外。出殡亦称:“送葬”,有的请道士执桃木剑在前“开路”,孝子则披麻戴孝躬行于灵床(或灵柩)前引导,众至亲好友一路将其送至***。送葬队列行进途中,有亲友在道旁设香案“路祭”的,孝子须下跪答礼。设灵与圆坟:亡者落葬后,家中应设灵位于厅堂左侧,称“设灵”;三日后亲人去坟前祭扫,称为“圆坟”
![](http://img3.dns4.cn/pic1/317754/p2/20200716150049_6030_zs.jpg)
中国殡葬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秦始皇陵的规模及豪华程度,俨然一幅宫城都邑图,将“事死如事生”的礼俗发挥到了。直到明、清两代的殡葬礼仪已经形成 一套隆重而繁琐的殡葬礼仪。
整个土葬时期,实行土葬主要是为了防止死者被野兽吃掉,同时也是为了使死者的得到永恒的安息和葬地。中国人之所热衷土葬,一方面是人们对土地十分依赖和留 恋,此外人们还认为土地埋葬先人的形式是为死者提供了另外一个活动的空间。***成立以后至今,我国开始逐渐推行“火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文化的生活不断丰富,人们逐步从满足基本生活要求提升到满足精神需求的层面。殡葬行业也从满足人们基本的处置的需求,逐步上升到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高度。
大敛的时间是在小敛的第二天,按照民间习俗要先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再铺一层黄纸,意思是死者的能够高高地升人天堂。然后再铺黄绫子绣花的棉褥子,也就我们常说的铺金,在清代后期丧家流行用陀罗经被、如意寿枕等物,意思是超度死者的*。在大敛“奉尸敛于棺”的过程中,家人及亲属都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用以表现子女们的孝心。在合上之前还要往棺内放些葬物。民间的讲究是让死者左手执金,右手握银,这对于穷人就有一定的难度了,他们一般采用一些变通的方法就是放些铜钱、甚至大铜子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