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听不懂别人讲话?听力下降是如何影响我们交流的?
声音够大,但不够清晰,理解不了什么意思…
声音有时太轻听不见,有时又太吵无法忍受…
安静环境下听得好,但有噪声时就听不清了…
这是感音***性听力损失患者常常抱怨的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呢?听力下降到底如何影响我们的交流的呢?
听力损失是如何让我们听不懂的?
事实上,以上这些抱怨的产生都是因为听力损失对言语可懂度产生了影响。
频率分辨能力减弱
不同声音信息包含的频率成分是不相同的。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不同的声音信息能耳蜗中的不同部位,从而使人耳能够从噪声中区分言语。
然而,随着听力损失程度的加重,感音***性听力损失患者的耳蜗敏感度也会逐渐下降。
当噪声的频率和言语的频率较为接近时,较低的耳蜗敏感度将无法区分这两种频率成分,从而使大脑失去从噪声中识别言语信息的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一个***从耳朵不好到选配助听器,中间要间隔10年之久
这10年,可能会觉得别人只要大声点说话,我就能听到,没关系;年纪大了,耳朵不灵,没关系;我再等等,还能听,没关系……
可是,真的没关系吗?
其实不然!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听力损失每下降10分贝,认知能力可能“早衰”4年。
因此,即便仅为轻度听力损失,也需要及时进行干预,以便地保留大脑的认知功能。
好比你的眼睛在黑暗的房间里呆了一整天后需要适应阳光一样。
想象一下,如果你在一间黑暗的房间里呆了很久很久,然后走到外面的太阳下,你的眼睛可能需要几天甚至更久才能完全适应光线。
(眼睛适应光需要点时间,耳朵适应声音亦如此)
初次佩戴助听器听声音也同样如此,且对声音的适应因人而异。
对有些弱听人士来说,他们的耳朵和大脑可能需要几周的时间去适应声音,但对有些弱听人士来说,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大脑具有可塑性。在这段时间里,你的大脑经历了一个“重组”的过程,经历这个过程之后,它就会知道哪些声音是重要的,哪些声音是不重要的。
当然,听力师也可以对助听器进行设置,如添加“噪音程序”,让弱听人士可以自行决定什么时候需要使用“降噪”功能,什么时候需要听到更多的环境声。
背景声降噪和言语可听度之间有一个平衡,不要一味地想着“消灭”背景噪音而失去了言语可听度,这样的助听器并没有达到它原本助听的效果。
所以,弱听人士需要和***的听力师一起寻找这个平衡,这一点很重要。
相信,在弱听人士给自己足够时间来适应助听器,适应前面说到的额外“噪音”,并且与***的听力师一起找到适合的助听器调试后,每一位弱听人士都能轻松地控制好那些嘈杂的声音。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