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特色教育-京山市武术影视学校(图)
作者:武术影视学校2020/6/29 8:00:11

武术是民族的特色传统文化,其突出特点就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把“德”提到至高地位,主张以“德”教化天下。它在民族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繁衍、发展,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这种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有利于青少年德育的发展。

未习武先习德。青少年儿童天性活泼好动,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但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缺乏坚强的意志力。意志品质是意志的具体表现。而武术练习是对学习者意志品质的锻炼和培养。当面对艰难、困苦和遭受自我极限的挑战时,文武特色教育,学员可能产生放弃训练、退缩和逃避的念头。这时一定要用坚定的意志去克服杂念,必须要学会坚定、忍耐和不屈不饶的精神,战胜自身懒惰。武术以它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着孩子。孩子在充满欢乐、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培养孩子乐观向上、勇敢、自信、有自制力的优良品质。武术对儿童的身心发育、个性形成、自信心的培养也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统武术的沉身下桩或虚步含机的姿势,并不是想当然凭空创造出来的,也不是人为的艺术化的塑造,它是中国古人千百年实战实践的经验与规律的总结。在讲'根'的中国人看来,只有沉身下桩或虚步含机的姿势,才能和其它手段一起,构成对身体下盘的有效防护。

整个身体尽量依存、附着、卷缩于'根',才能尽量少地暴露给对方打击目标。于是,这种姿势就成了传统武术的基本战斗姿势。表现在套路演练中,就是步型步法始终是在弓、马、仆、虚之间变换,或根本没有直身直腿站立起来的姿势出现。诸门诸派,几无例外。弓、马、仆、虚的原初和核心意义,就在于讲'根'的少林武术用下桩来防御,而不同于讲动的西方武术用移动来防御。

习练西方武术者,双脚同时移动,自然都起腿不便。无论向前后左右哪一个方向,双脚移动运动过程中都无法起腿。都是高姿势,攻击出发点在上肢,自然也都不会去攻击对手下盘。但缩于'根'、低的中国武术,却能照准下三路猛打。交替移动双脚,又使得进退中任何时候都能发腿。少林武术在这一点上大占便宜,势在必然。






武术表演来源表演艺术,在电影未出现之前,主要是以舞台戏剧形式呈现。中国戏剧的前身是中国戏曲,历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继而便到了元(1271年—1368年)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和明魏良辅《南词引正》。因为戏曲、戏剧在民间中广泛传播,而真正的武术一直之属于***贵胄秘而不传之技,所以民间难得以窥真武(全貌);及至后来电影艺术对“中国武术”、“中国功夫”的广泛传扬,让套路、表演类的“武术”在一般人当中产生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导致现代人对中国武术的概念被表演化、套路化。 但在民间,一直有修习中国传统武术的群体,仍然秉持其不献演、不竞技的传统操守,内敛恭肃,在民间广泛传扬。




文武特色教育-京山市武术影视学校(图)由京山市武术影视学校提供。京山市武术影视学校(www.lulinschool.com.cn)是湖北 荆门 ,教育、培训的企业,多年来,公司贯彻执行科学管理、创新发展、诚实守信的方针,满足客户需求。在武术影视学校***携全体员工热情欢迎各界人士垂询洽谈,共创武术影视学校更加美好的未来。

商户名称:京山市武术影视学校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