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条件的选择
由于中药有效成分类型不同,性质各异,所以选择色谱条件是不同的。
一般生物1碱的分离可用硅胶或氧化铝柱色谱,对于极性较高的生物1碱可用分配色谱,而对季铵型水溶性生物1碱也可用分配色谱或离子交换色谱。
苷类的色谱分离往往决定于苷元的性质,如皂苷、苷,一般可用分配色谱或硅胶吸附色谱。
挥发油、甾体、萜类包括萜类内酯,往往氧化铝及硅胶色谱。
黄酮类化合物、鞣质等多元酚衍生物可用聚酰胺吸附色谱。
有机酸、氨基酸一般可选用离子交换色谱,有时也用分配色谱。有些氨基酸也可用活性炭吸附色谱。
对于大分子化合物,如多肽、蛋白质、多糖,常用凝胶色谱。
总的来说,对非极性成分往往考虑用氧化铝或硅胶吸附色谱;若极性较大则采用分配色谱或弱吸附剂吸附色谱;对酸性、碱性、成分可采用离子交换色谱,有时也可用吸附色谱及分配色谱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产实践的需要,层析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两位在层析技术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他们是英国生物学家马丁(Martin)和辛格(Synge)。是他们首先提出了色谱塔板理论。色谱塔板理论其实是基于热力学近似的理论,这个理论中涉及的对象有目标分离物,色谱柱。这里色谱柱好比是一个分馏塔。理论是这样的:将目标分离物倒入“分馏塔”,这样就会在分馏塔板间移动,在每一个塔板内组分分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形成平衡,随着流动相的流动,组分分子不断从一个塔板移动到下一个塔板,并不断形成新的平衡。谱柱的塔板数越多,则其分离效果也就越好。这个分离过程提升分离效率,并且定量的进行描述,分析这个分离过程。
这是个进步,并且马丁(Martin)和欣革(Synge)还提出更为远见卓识的预言:1、流动相可用气体代替液体,因为与液体相比,分离时候,物质间作用力更小,对分离也就更有好处。2、若能够使用非常细的颗粒填料,并在色谱柱两端施加较大的压差,从而增加了理论培板数,这将会大大提高分离效率。

发展期上世纪60、70年代是色谱/层析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首先是层析介质有了飞速的发展,各种人工合成的介质出现,如硅胶、聚苯乙1烯二乙1烯基树脂、琼脂糖、葡聚糖、聚丙1烯酰胺等树脂或凝胶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层析技术的应用领域和范围,基于不同介质的层析方法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现代层析法特点色谱法或是层析法是简单点说,就是依据被分离物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的不同,使它们在某种基质中移动速度不同而进行分离和分析的方法。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