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文化本身是一个处理过程,但它关系到亲情,关系到血缘,关系到社会制度,因此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制度规则和文化礼仪。在中国古代,它实际是属于封建时代文化和教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殡葬文化研讨会上,上海民政局的一位***提到了文化的问题,“文化”这个概念全世界有上千种定义,但是我觉得***能符合中国文化实质的是南齐时代一个叫王融的人写的一首《曲水》诗,他讲了两句话:“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这两句怎么说呢?“设神理以景俗”就是用一个天理、神的理来影响整个社会的民俗;还有一句是“敷文化以柔远”,如何把文化敷向社会,以推广到广大的群众中去。这两句话在中国的文化概念里讲得是非常准确的,比上千种的文化概念还要深刻。应该说,殡葬本身既包含着意识形态,也包含着相应的规章制度,既是物质文明,也是精神文明。从这个大概念上,它就是一种文化,如果把它具体到细致的领域来说,还涉及到文学,涉及到建筑,涉及到***礼仪,涉及到雕塑、绘画等各个领域,几乎涵盖到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大部领域。花圈的“发源地”据说在希腊,古希腊把花圈称为“斯吉芳诺思”,是装饰神像的“圣物”。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殡葬在全世界,在全人类,包括中国,它是一种关系到人类终结历程的特定的文化的超时空的载体。
“***不灭”是中国原始时代就有的思想,譬如在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瓮棺葬中,葬小孩子的陶灌上面要开个小孔,这个孔是要让******的。但是儒家的孔子对于***问题倒不完全是这样看待的。孔子之所以在儒家思想里特别强调丧礼,首先强调是人,人的感情,人的关系,而不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有一句话:“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小孩出生三年,一直是在父母怀抱中过来的,因此父母对子女有***真挚的爱,***后,父母死了,子女就要对这个爱加以回报,就表现在为父母守三年的丧。实际在儒家思想并不太强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你相信它在,它就在,不相信则不在,祭祀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真实性情的流露。孔子的“礼”的思想再发展到“仁”的思想,“仁”就是人彼此间感情关系,所以后来在中国葬礼中,三年之丧变成天下之通丧,它是因家族血缘关系,父母对子女的爱,而到父母死的时候的一种回报,并不是对***观念的信仰。当然世界上所有的先民都相信***不灭,但儒家并不太看重这个***,孔子所重视的是在《论语?尧日》中说首先是民,第二个是食,第三是丧,第四是祭。“民、食、丧、祭”是要重视的四个方面,人除了吃饭、生存以外,所重视的就是葬礼和祭祀。对这个问题,我们殡葬工作者不应以民间认为有***的也就这么认为,我不以为如此。孔子讲得很清楚,强调的是感情,是生,所以他讲了非常重要的八个字:“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民间长子为丧主,即以他的名义办丧事,长子长媳站***前排,后面是次子次媳,再后是女儿女婿等。”“慎终”就是要正确慎重地对待一个人的***,这讲的是丧礼;“追远”就是怀念已经逝去的人,他的事业、思想和道德,这是祭。为什么要重“慎终”和“追远”呢?目的是使老百姓的道德归于淳厚。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我觉得这个思想是合乎今天“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合乎人道主义,合乎人本主义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就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殡葬制度。
我们再来看什么是殡葬文化。
人们关于殡葬的观念(如对***的称谓)、殡葬的操作(如丧礼)和殡葬实物(如纸钱、棺、***)中都寄托了一定的含义,即对人生的归宿、生命的价值、对永生的追求、对现存社会的反映等,这些就构成殡葬文化。因而,我们这样理解:殡葬文化就是人们在殡葬的观念、殡葬的操作和殡葬的实物中所隐藏或寄托的某种“含义”。由于追悼会和火化都在殡仪馆内进行,直接在殡仪馆寄存一方面方便亲友集结,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当天运送遗l体到殡仪馆需要的时间,方便安排当天的各项事情。
先看代表殡葬观念的一些词汇。中国人不直言死,多称“仙去”、“老了”、“作古”之类,这些称呼在挽联中使用频率尤高。现在很多殡仪馆的***厅也很少直称,多冠以它名,如深圳殡仪馆称清莲(厅)、日月(厅)、云天(厅)、茜云(厅)、碧波(厅);珠海殡仪馆则以泰山厅、华山厅、嵩山厅、衡山厅命名;建立健全遗l体入殡仪馆存放交接登记手续和逝者身l份信息档案,根据家属意愿开展遗l体清洗、修复、美容、防腐、冷藏、穿衣等选择性l。上海益善殡仪馆有万福厅、青松厅、古月厅、长禄厅等;龙华殡仪馆的小悼念厅称泰安厅、长安厅、平安厅、永乐厅、安乐厅等;长春殡仪馆称鹤驾厅、西去厅、永生厅、琼楼厅等;南昌殡仪馆有千秋堂、天乐宫、永乐宫、福乐宫以及宁安厅、平安厅、和安厅、祥安厅、庆安厅等。公墓则多称长青园、福寿园、息园、憩园、归园等。骨灰寄存处也多用它名,如佛山殡仪馆的骨灰楼称长安楼,江门殡仪馆的骨灰楼分别称思亲楼、怀亲楼和念亲楼。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