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葬仪式致辞
逝者已矣,生者永悼。逝者虽死犹生,无论他留下什么,或者一切荡然无存,唯有思念、记忆永存。离情别绪,魂牵梦萦。这里寄托了人世疲旅、天涯归客的***后愿望,和亲人伤感的思念,以及所有生者的祈祷。
人来于自然,归于自然。这里是天成地就的故土,不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将一如既往地承担抚慰***的重任。
善事逝者,慰藉生者,我们把温暖和关怀献给您的亲人,愿逝者安息,生者永忆。
“***不灭”是中国原始时代就有的思想,譬如在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瓮棺葬中,葬小孩子的陶灌上面要开个小孔,这个孔是要让******的。但是儒家的孔子对于***问题倒不完全是这样看待的。孔子之所以在儒家思想里特别强调丧礼,首先强调是人,人的感情,人的关系,而不是***。随着社会的葬礼形式不断进步和人民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倡导厚养薄葬,为子孙后代留下优美的生活环境。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有一句话:“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小孩出生三年,一直是在父母怀抱中过来的,因此父母对子女有***真挚的爱,***后,父母死了,子女就要对这个爱加以回报,就表现在为父母守三年的丧。实际在儒家思想并不太强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你相信它在,它就在,不相信则不在,祭祀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真实性情的流露。孔子的“礼”的思想再发展到“仁”的思想,“仁”就是人彼此间感情关系,所以后来在中国葬礼中,三年之丧变成天下之通丧,它是因家族血缘关系,父母对子女的爱,而到父母死的时候的一种回报,并不是对***观念的信仰。当然世界上所有的先民都相信***不灭,但儒家并不太看重这个***,孔子所重视的是在《论语?尧日》中说首先是民,第二个是食,第三是丧,第四是祭。“民、食、丧、祭”是要重视的四个方面,人除了吃饭、生存以外,所重视的就是葬礼和祭祀。对这个问题,我们殡葬工作者不应以民间认为有***的也就这么认为,我不以为如此。孔子讲得很清楚,强调的是感情,是生,所以他讲了非常重要的八个字:“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慎终”就是要正确慎重地对待一个人的***,这讲的是丧礼;“追远”就是怀念已经逝去的人,他的事业、思想和道德,这是祭。为什么要重“慎终”和“追远”呢?目的是使老百姓的道德归于淳厚。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我觉得这个思想是合乎今天“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合乎人道主义,合乎人本主义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就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殡葬制度。
水葬。海上的渔民和船民去世后,地方那么小,没办法处理,只有往水里丢。古代有一个将军半夜里去盗,雷雨交加,他吓坏了,以为大概是惊动了唐高宗和武则天了吧,便没有打开,所以到今天还保存得很好。而且渔民是崇水的,他认为放到水里沉下去给鱼吃掉就是回归自然,也就***了。所以水葬是跟生产生活方式相关的。现在渔民也不都是水葬了,因为条件变化了。长期的经验告诉他们,这样做是要污染水源的。水葬是南方多水的反映,也因为水葬污染水源而导致葬式的变化。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