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习俗和殡葬文化是生者为死者而建立、形成、发展起来的习俗和文化,这是社会习俗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通过殡葬文化的发展,也可以反映出长期受制于社会传统的文化发展。下面武汉殡葬服务的小编就跟大家介绍一下,殡葬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由开始的原始人类发展到现在的文明人类,所有的东西都在悄悄的发生改变,但是有些东西在历史的洪流中生存下来,比如殡葬,人类为了满足社会心理需求,所以就出现了现在的殡葬服饰文化、公墓文化、殡仪馆建筑文化、殡葬设备和技术等等,现在的殡葬服务变得越来越丰富,这些都是与科技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关系。教堂中的祭司后来也戴起花圈来,花圈传播到各地后就不一再地是教堂专用的饰物了。
***开始的殡葬来源就是因为原始人对于死去的人,心中不忍呢,于是才出现了殡葬,有关***曾说过,其实殡葬是人类自我意识达到高度清晰的产物。走到现在的文明社会,葬礼变得越来越繁琐,这也是体现出生者对于死者的尊重。因为老人为了儿女忙活了一辈子,到老了,死去了,结果没有一个像样的葬礼,这是对老人的不尊敬,别人也会说生者不孝顺。在整个追悼活动过程中,需要做的事情是很多的,丧家要做到繁而不乱,事先应有很好的策划。所以殡葬就是满足人的一种心理需求。
殡葬文化本身是一个处理过程,但它关系到亲情,关系到血缘,关系到社会制度,因此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制度规则和文化礼仪。在中国古代,它实际是属于封建时代文化和教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殡葬文化研讨会上,上海民政局的一位***提到了文化的问题,“文化”这个概念全世界有上千种定义,但是我觉得***能符合中国文化实质的是南齐时代一个叫王融的人写的一首《曲水》诗,他讲了两句话:“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这两句怎么说呢?“设神理以景俗”就是用一个天理、神的理来影响整个社会的民俗;还有一句是“敷文化以柔远”,如何把文化敷向社会,以推广到广大的群众中去。这两句话在中国的文化概念里讲得是非常准确的,比上千种的文化概念还要深刻。应该说,殡葬本身既包含着意识形态,也包含着相应的规章制度,既是物质文明,也是精神文明。从这个大概念上,它就是一种文化,如果把它具体到细致的领域来说,还涉及到文学,涉及到建筑,涉及到***礼仪,涉及到雕塑、绘画等各个领域,几乎涵盖到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大部领域。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们。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殡葬在全世界,在全人类,包括中国,它是一种关系到人类终结历程的特定的文化的超时空的载体。
殡葬作为一种文化,要有一种人文的概念,有对亲属、对血缘关系的怀念,对先人品格的继承和发扬 光大。只要有人死,只要有的处理方式,就永远有文化。我听说现在几个***的雕塑非常有艺术美感,这就是文化嘛。人死后,转化成为一种***的东西,形象的东西,意识的东西。但一定要注意移风易俗。移风易俗这话不是我们现代提出来的,《汉书》里就有此说。但是移风易俗是一个非常长远的艰巨的使命,因为观念的改变,人的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相对的***性,一种习惯,一种思想的影响是长久的。我主张殡葬文化应该吸取传统的有益的东西和国外的一些***的做法,人文思想和现代科学的结合,这都是需要的,要和环境的保护相一致。***后殡葬要走到哪一条路呢?“天地人和”,天和地和人***后非常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来自自然,回归自然。对我们生者来说要“厚养薄葬”,轻死,要有临终关怀,但不是以那种奢侈的仪式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生前一滴水,胜过死后百重泉”,还是要厚养薄葬。具体葬法怎么样,当然提倡火葬。一些少数民族只能按照他们的方法来做,不能违背他们的习俗。火葬以后怎么办?是不是火化后还是建墓?我觉得不必这样。我们现在建了那么多的墓,还是要占用土地,还是要浪费木材,还是要开山劈石。中国人不直言死,多称“仙去”、“老了”、“作古”之类,这些称呼在挽联中使用频率尤高。苏州那边本来山就不多,开膛破肚,那么好的一个***的资源就这么被***掉了,建那么多墓,而且造***的拥挤,交通的堵塞。提倡什么呢?植树葬。让人仅存的那么一点骨灰回归自然,让骨灰的成分通过大树的成长,使祖国大地绿意盎然,我们要有责任有意识地提倡植树葬。中国人太多了,如果每个人都要占那么一大块***,怎么得了!
版权所有©2024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