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SS监测站组成
包括流量计、SS/悬浮物传感器、太阳能供电系统、RTU远程系统等组成。系统建设总体任务是对区域内的监测站进行流量、SS信息的自动采集、远程传输、信息中心接收处理和入库等建设。
流量、SS、雨量监测站组成
包括流量计、SS/悬浮物传感器、雨量计、太阳能供电系统、RTU远程系统等组成。系统建设总体任务是对区域内的监测站进行流量、悬浮物信息的自动采集、远程传输、信息中心接收处理和入库等建设。
设计依据
根据住1房和城1乡建设部出台的《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试行),从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显示度等6类,共18项指标进行考核评价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效果。
根据《池州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三年实施计划》,池州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示范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2%,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24.2mm,即降雨量低于24.2mm时,雨水将被海绵设施就地消纳,海绵建设区域不得出现雨水外排现象。故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项目进行排口雨水外排总量监测,同时根据同步监测的降雨数据乘以该典型项目所处汇水区的面积得出降雨总量,云南海绵城市信息化,然后据此计算出该典型项目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另外,根据该计划,海绵城市工程建成后,雨水径流污染削减率不低于 40%(以 SS 计)。故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项目,在示范项目建设完成后监测雨水排放口水质,然后对比本底数据或者模型计算数据,分析典型项目的雨水径流污染的变化趋势及削减率。
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是海绵城市的技术路线。海绵城市建设的方法即是从传统“快1排”模式转化为“渗、滞、蓄、净、用、排”的主要工程技术措施。
“渗”,减少硬质铺装、充分利用自然下垫面渗透作用,减少径流,涵***态与环境,积存水资源。
“滞”,海绵城市信息化监测,通过雨水滞留,以空间换时间,提高雨水滞渗的作用,同时也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峰现时间,既降低排水强度,海绵城市信息化项目,又缓解了灾害风险。
“蓄”,降低峰值流量,调节时空分布,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
“净”,减少面源污染,降解化学需氧量(COD)、悬浮物(SS)、总氮(TN)、总磷(TP)等主要污染物,改善城市水环境。
“用”,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和再生水,提高用水效率,缓解水资源短缺。
“排”,构建灰绿结合的蓄排体系,避免内涝等灾害,确保城市运行安全。
海绵城市建设要着重处理好几个关系,即水质和水量的关系、分布与集中的关系、景观和功能的关系、生态和安全的关系、“绿色”与“***”的关系。
基于上述情况,2015年7月住建部下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办1公厅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建办城函[2015]635号文),提出从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和水安全四个方面考核海绵城市建设。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