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部门各司其职修编规划
据了解,三年建设期内,将分三个阶段落实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阶段以“治山”“理水”以及城市水资源利用与水安全保障等工程为核心,计划完成项目53个,为海绵城市试点区建设搭建骨架、奠定基础。第二阶段以城市综合整治改造为主,计划完成项目140个,初步形成片区整体示范效应。第三阶段以完善部分老旧小区改造为主,计划完成项目20个。目前,在完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基础上,海绵城市信息化,抓紧示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海绵城市信息化设计方案,具体由市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完成《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年修订)》和《西宁市中心城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12~2030)》的修编工作;由市水务局负责完成《湟水河(西宁段)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规划(2012~2020)》《西宁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2012~2030)》和《西宁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2012~2030)》的修编工作;由市园林局负责完成《西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6~2020)》的修编工作,目前,按照进度要求,以上规划修编工作计划将在年底前完成。
“大海绵”模式必要性
虽然“大海绵”模式并不能直接反映地块的 “年总径流控制率”这类小海绵指标,但“大海绵”建设模式的出现是顺应城市发展的必要性要求,是构建兼备“面子”与“里子”的海绵城市的必行途径,主要因素有:
①构建城市适应灾变的“弹性力”需要。“弹性”是指城市对环境变化和雨水引发的自然灾害等的承受及***能力。适应城市发展的弹性,不仅囊括“小海绵”模式消纳的降雨类型(中小型为主),也包括发生频次小但对城市正常运行影响剧烈的大型降雨及其他灾害性天气。而城市构建应对大型降雨及极端天气的“弹性”,则必须串联作为径流源头的“小海绵”、输送脉络的管网明渠及受纳河湖水系等诸多系统,才能共同发挥作用,得以打造适应城市需求的“弹性”。“大海绵”模式在“小海绵”基础上,遵从城市雨水径流1产生规律,对相关工程措施统筹兼顾,是切实打造城市“弹性内涵”的必行措施。
②附加效益1大化利用的需求。“小海绵”模式主要针对城市径流控制率的不足,对城市发展水平提高有积极作用,但城市发展过程也存在其他不足,城市发展水平整体提升需协调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例如,“小海绵”模式可大幅削减城市水体受纳的面源污染物,有效减轻水环境污染,但“小海绵”带来的污染削减能不能终转化为城市水环境质量提升、城市水生态系统***、居民生活环境优化等,仍受城市整体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要达到城市“水体无黑臭”这一目标,仍需结合其他相关措施;不同的城市其点源/面源污染占比不同,对于点源污染占比高的城市,需配合市政设施完善、污水厂提标或河道生态修复等策略,才能切实削减城市水体污染,达到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的目标。
监测项目背景
池州市海绵城市示范区北至沿江路-清风路,南至永明路,东到平天湖大道-人民路-九华大-齐山大道,西到昭明大道-长江路-建设路-秀山南路-白洋河堤岸路下,海绵城市信息化监管,总面积约18.km2。示范区建设有多种类型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如植草沟、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雨水塘、蓄水池等,海绵城市信息化平台,通过“渗、滞、蓄、净、用、排”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城市雨洪管理、面源污染控制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对海绵城市建设成效进行科学评估,根据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试行),建设海绵城市监测系统,实时在线掌握现场信息,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