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我将***表达下心理认知层面和社会适应性层面的内容,因为这两点往往很容易被家长所忽视。
之前和省内的教育心理学***,浙理工的牛玉柏教聊天时,她表达过学习心理学,就是对自己重新认识的一个过程。同样的,儿童的心理从初始的混沌到后期的成熟,也是一个不断构建认知的过程。
举个简单的例子,克服恐惧(家长们更习惯于称之为练习胆量),恐惧源自于对事物认知的不确定性,这是与生俱来的保护机制,要让孩子克服对某一项事物或者行为的恐惧,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对该事物或者行为具备明确的认知。我在这里还是要再重申一下,运动效果,不科学、不现实,所以我们不提倡。比如鼓励孩子在一个安全的环境往下跳,着陆在软垫上的感觉、膝盖弯曲后形成缓冲的感觉,这些信息会帮助孩子构建成对这一行为的认知,让他明白在这个高度下、在软垫的保护下,这种行为是安全的。
所以,避免运动损伤,并不是去防止那些小磕小碰,因为防不住,也没有必要。但在数量及规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如市场认知度低、课程体系薄弱、师资团队素养低、获客及留存难、单店模型尚未成系统等。但如果因噎废食,害怕风险而禁止有潜在风险的训练项目,对孩子的身体运动能力发展也是无利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关键还是在于老师们对训练过程的严格把控,要确保孩子不会在训练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意外。
后,其实很多家长都会特别在意的一点担忧,就是训练效果。
我在这里还是要再重申一下,运动效果,不科学、不现实,所以我们不提倡。教部《体质调研》的调查数据显示,近三十年来,我国12岁以下的儿童在身高、体重方面取得明显增长,但体质下降趋势明显,并且力量、速度、爆发力及耐力等各项运动素质持续退步。这就好比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作文水平好(按照目前教育对高改革的发展思路,语文比重将会显著增大),而作文水平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大量的写作经验共同叠加,如果只看了一本书,就要把作文水平提高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不现实,也不可能。
第三点,鼓励和支持。
其实,这一原则可能是早期教育中为重要的原则之一,因为低年龄段的孩子,并不会完整表达、把控自己的情绪,他们需要和***之间建立起充足的信任,才能获得内在的安全感,而这层安全感,是之后进行一切活动的必要前提。
虽然运动类的课程带有一定的竞技性质,但为所有的孩子们提供一个温暖、轻松、支持的心理社会环境,使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给予的尊重、理解、关爱和接纳,是每一个从事儿童教育的老师所必须掌握、具备的基础技能。
森众体适能研究中心创始人孟毓学指出,相比于“体能”,体适能在人群覆盖方面更注重普通青少年在运动能力方面的全发展,“体适能的发展可以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好、合适的运动指导。教育是一份长期事业,需要教育从业者在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之时,不忘教育初心构筑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壁垒。我们提倡推广体质检测和体适能训练方案,在体质检测结果的基础上,在针对运动弱项的训练时做到更具有针对性,终希望孩子们能全提高个人的运动表现能力,并且形成习惯,受益终身。”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