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什么是儿童体适能?
这个概念应该是美国那边先提出并被包装的,“体适能”是对这个概念的一个比较言简意赅的翻译。森众智勇少年体适能研究中心研究导师、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竞训中心主任盛红庆指出,在孩子的成长期,应该规律、系统地去构建他们对正确“动作模式”的控制力和精性,这也是一切专项运动的基础。互联网传播环境里,对这个概念的主流解释是“指***所具备的有充足的精力从事日常工作(学习)而不感疲劳,同时有余力享受休闲活动的乐趣,能够适应突发状况的能力”。
我认为,这过于片面了。因为这段话归纳出来,就是两个概念:身体素质 应变力
所以,现在很多的体适能培训机构,在锻炼身体素质的同时,训练一些所谓的逃生技巧,这只是因为“针对事物的表象而做的表面文章,并没有触及事物真正的本质”。
我所理解的“体适能概念”,需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解读,1、身体素质层面;2、心理认知层面;3、社会适应性层面。如果硬要加个比重,大概是30%-50%-20%的样子。
其次,我将***表达下心理认知层面和社会适应性层面的内容,因为这两点往往很容易被家长所忽视。
之前和省内知名的教育心理学***,浙理工的牛玉柏教聊天时,她表达过学习心理学,就是对自己重新认识的一个过程。同样的,儿童的心理从初始的混沌到后期的成熟,也是一个不断构建认知的过程。
举个简单的例子,克服恐惧(家长们更习惯于称之为练习胆量),恐惧源自于对事物认知的不确定性,这是与生俱来的保护机制,要让孩子克服对某一项事物或者行为的恐惧,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对该事物或者行为具备明确的认知。比如爬箱子或者上单杠,孩子因为上肢力量不足无法撑起自己,***可以在下面垫下脚,或者适当托一下就撒手。比如鼓励孩子在一个安全的环境往下跳,着陆在软垫上的感觉、膝盖弯曲后形成缓冲的感觉,这些信息会帮助孩子构建成对这一行为的认知,让他明白在这个高度下、在软垫的保护下,这种行为是安全的。
同时,建议大家如果做完A活动之后,后面要不断推出B、C、D等类型的活动,同样遵循“48小时”互动原则,在48小时内找到合适的时间推送给用户,通过多频互动方式让用户感受机构自身课程和产品的核心价值,而不是做完一次活动就结束了。
睿观点
流量获取及流量转化的效果,归根到底取决于机构的课程及服务质量。儿童体适能市场是一个增量市场,因而各家机构需要长时间的尝试、探索和沉淀。对距离、空间等客观因素的理解,对时间等抽象因素的理解,对数字的认知、简单的运算(比如两个矮箱子叠起来就变成了一个高箱子),也会在训练过程中让孩子们不断产生认知。尤其在信息透明、课程同质化的发展阶段中,更需要机构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来打磨自己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单店模型。教育是一份长期事业,需要教育从业者在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之时,不忘教育初心构筑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壁垒。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