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画卷,回望历史烟云,不难发现,在茶马古道,这条横跨欧亚大陆,繁盛两个世纪。可与丝绸之路媲美的世纪动脉上,有一个名字赫然在目----赵李桥青砖茶
赵李桥茶,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源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从羊楼洞至汉口,溯汉水,越黄河,经蒙古,俄国等地,分销欧洲,走向世界。万里绵延茶路,千载文化交融。赵李桥茶及茶文化早已超越国界,成为连接中西的纽带。它缔造了青砖茶的神奇,也奠定了赵李桥在茶叶界的显赫地位。
赵李桥羊楼洞茶产区属微酸性黄红壤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得天独厚的发展茶叶生产的条件,秦汉,魏晋时,采茶叶已初步发展,至唐代,当地茶叶不仅列为贡品,还加入国家商贸,制茶业空前发展。《茶谱》日:“鄂州之东山,蒲圻,唐年县,大茶黑色如韭叶,极软,治头痛。”上述蒲圻无疑含赵李桥茶区。宋代实行茶马交易及榷茶制,赵李桥茶区产茶更盛,《宋史食货志下五茶上》载国家规定茶叶主要品种有二类:“日片茶,日散茶,片茶蒸造实卷模中串之。”这种所谓的“片茶”,系将茶叶蒸后压成饼状,即今赵李桥砖茶之雏形。明中期,为了茶马贸易的需要,赵李桥羊楼洞茶区的老青茶经加工后,大批销蒙,藏等区,为内地和边疆之民族融和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时,为便于长途运输,改变了宋代以来用米浆将茶叶粘合成饼状之法,采用先将茶叶拣筛干净,再蒸汽加热,然后踩制成圆柱形状的帽盒茶,这种帽盒茶,即今赵李桥青砖茶之滥觞。
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在亲征葛尔丹后,废除明代的茶马司和马市,开放了汉蒙民族民间贸易,赵李桥羊楼洞供边销茶制造业愈加旺盛,“筛茶之男工,拣茶之女工,日夜歌笑,市中声成雷,汗成雨”,“同郡邻省,各处贩客云集,舟车肩挑,水陆如织。”清中后期,随着制茶技术之改进,现代真正意义上的青砖茶开始现。嘉庆二十年蒲圻贡生周顺徟所作《莼川竹枝词》云:“茶乡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别有红笺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蓉。”芙蓉,乃赵李桥羊楼洞之芙蓉山。诗中所言,正是青砖茶之制作。同治光绪之际,赵李桥羊楼洞进入茶事极盛期,年销往西北砖茶达30万担以上,镇上茶庄近百家,最大的茶厂有十七个分庄,雇工数百人。制茶从业人员多达二万人,小镇有“小汉口”之称。今日羊楼洞街道,青石板上尚留存有当年装载茶叶之独轮车碾压深槽,由此可见当日繁荣之一班。
日本侵华期间,赵李桥羊楼洞被日军铁蹄践踏。日军侵我民族资本,将国人茶厂强令更名为中日合资的“武汉制茶株式会社”下属第一厂、第二厂。日无条件投资后,民国政府接管并成立民生茶叶公司下属鄂南砖茶厂。新中国成立后,茶厂历经改造,数易厂名,茶楼一得以新生,砖茶作为边疆民族民生之必需品而加以保护发展。
赵李桥茶,历经千年风霜,有过沉沦和屈辱,更有过绚丽和辉煌。不管岁月如何变迁,她总是以其豪迈而妩媚的风姿,裹挟着青砖茶的芬芳,鲜活在历史的记忆和人们心中;不管风云怎样变幻,她总是以茶的特质和其历史文化昭示世人:挺然而秀,郁然而茂,森然而列;沉浮超落,荣辱不惊;秀美自然,利国康民。这是茶的品德,也是赵李桥茶人的追求。近年来,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等省市领导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茶业更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之富民和朝阳产业。深厚的历史积淀恰逢优越的时代机遇,赵李桥茶以及赵李桥茶人,正以暂新的精神风貌,肩负起历史的责任,承赵李桥文化,振兴湖北茶业,再塑万里茶道,重铸青砖茶辉煌!
版权所有©2024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