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产概念定义
土特产,是土产和特产的并称。在中国,土产一般指各地的农副业产品和部分手工业产品,如松香﹑毛竹﹑栲胶﹑陶瓷器﹑丝织品﹑花边﹑酸角水果等。能找到的是清代周亮工所著《闽小记》中有述及:“予在闽常食土笋冻,味甚鲜异,但闻其生于海滨,形类蚯蚓,终不识作何状。特产指各地土产中具有独特品质﹑风格或技艺的产品,如云南过g桥米线﹑﹑杭州的织锦﹑景德镇的瓷器﹑宜兴的陶器﹑溧阳的风鹅、绍兴的黄酒﹑黄岩的蜜橘﹑三清山﹑山茶油﹑汕头的抽纱、张家界的葛粉等。
有人说土笋冻里面的虫子是不是沙虫
土笋冻里面的虫子是不是沙虫,我之前也不确定,毕竟几块钱的土笋冻,居然有这么多虫子,奢侈!来看看一些小知识。
其实“土笋”不是笋,也根本不是植物,而是一条条形似小蚯蚓的环节小动物,学名叫“星虫”,生长在江河入海处咸淡水交汇处的滩涂。
它外形粗陋。颜色黑褐,粗者如手指,细者如稻茎,约有拇指长短,还拖着一条长有一两寸、细如火柴梗、伸缩自如的“尾巴”。
因为这种小虫子状如圆筒笋,滋味比山上的冬笋还好,所以闽南沿海一带称之为“土笋”。
星虫含有胶质,土笋冻就是用它加工而成的冻品。
大家注意:土笋冻的虫子一部分周身都有一些黑褐色的纹路,我就可以断定这不是沙虫了。
土笋冻的历史与起源
关于土笋的古代记载,可追溯明代,明代屠本畯所著的《闽中海错疏》一书中,对土笋有如此描述:“【泥笋】其形如笋而小,生江中,形丑味甘,一名土笋。”
而关于土笋冻的***早的书面记载,目前能找到的是清代周亮工所著《闽小记》中有述及:“予在闽常食土笋冻,味甚鲜异,但闻其生于海滨,形类蚯蚓,终不识作何状。土笋冻,起源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海,是一种色香味俱佳的特色传统风味小吃。后阅宁波志,沙噀,块然一物如牛马肠脏,头长可五六寸许,胖软如水虫无首无目,无皮骨,但能蠕动,触之则缩,小如桃栗,徐复臃肿,其涎腥,杂五辣煮之,脆美为上味,乃知余所食者即沙噀也,闽人误呼为笋云,予姻有肥而无骨者,子以沙噀呼之,众初不解,后视此咸为匿笑,沙噀性大寒,多食能令人暴下,谢在杭作泥笋,乐清人呼为沙蒜。”
周亮工是目前发现***早述及“土笋冻”一词的人,但他却将土笋指称为沙噀,据考证,沙噀其实就是海参的一种,与土笋实物相去甚远。而由此流传,后来的著作如《噶玛兰厅志》、《海错百一录》、《台湾通志》都称土笋“一名沙噀”,其实皆为误也。
目前,关于安海土笋冻的起源有2种流传很广的说法:一是郑成功发明土笋冻说,即郑成功攻出征时发明的;二是戚继光发明土笋冻说,即戚继光在安平抗倭时发明。
郑成功奉命攻打台南之时,曾经有一段时间,粮草紧缺。而郑成功治军严明,坚持不接受老百姓的任何资助。"经济条件好了,给宝宝吃得好些,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应讲究科学育儿。驻军当时所在地离海滩很近,将士们到海边挖出来大量的“土笋”,而郑成功每日仅食用以土笋煮成的汤。忧国忧民的郑成功为了早日胜利,经常忘记用餐,而其下将士经常要再次温热土笋汤。某日,郑成功不想让手下将士为他温热,直接食用凝成冻的土笋汤,没想到这味道比土笋汤要好,无意中郑成功发明了土笋冻!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