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管理八要素
精益要素包含精益生产理论中常见的八大要素,包括:可视化管理、标准作业、物料搬运、设备管理、标准***、质量管理、产品工艺以及安全健康环保。精益要素大致勾勒出生产管理的主要内容以及各个方面的常用方法和工具。
这些都是一般性的方法指导。为了使这些工具和方法在特定企业中发挥作用,就必须根据企业的生产内容和生产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以形成企业自身的管理机制。以质量管理中的质量门工具为例,这一工具的根本作用是尽早发现缺陷并阻止缺陷在不同工序工位之间的溢出。在车间管理中,质量门会涉及到许多具体问题,比如:
由谁来负责质量门的设置(生产还是质量)?
质量门设置在什么地方?
每个质量门检查的内容是什么?
当质量门检查到问题后如何处理?什么情况下需要停线?谁有权停线?
质量门数据如何进行搜集和反馈?
质量问题如何进行追溯?
反复出现的质量问题如何解决,由谁来负责解决?
质量门在企业整体质量管理闭环中的角色是什么?质量门如何与其它工具相结合?
如果企业在质量门管理中没有理顺上述问题,不能从逻辑上充分解释质量管理,也不能在实际操作中保证严格执行,而只是笼统地说“我们在使用质量门工具”,那么结果往往是质量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质量问题在工位甚至车间之间不断溢出。
因此,精益要素需要以详细的流程和定制化的管理机制作为保障。企业需要在每个流程中载明每一步涉及哪些人员、每个人员的职责是什么、流程每个节点的交付成果是什么、每个流程环节的要求时间是多少、决策的升级机制是什么、每个人员在该流程中如何接受考核、对人员的能力有哪些要求等等。
只有在精益工具和方法通过流程和机制转换为企业内部制度并被相关人员所接受和掌握之后,这些要素的作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精益要素存在类似木桶理论的效应,也就是说任何一个要素的短板都会对整体产生很大的***影响。企业必须关注这些要素中问题比较突出的部分,并不断地进行提高和改善,***终推动生产管理水平的持续进步。管理要素包括企业的管理文化、***职责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人员管理能力培养等软性要素。
管理文化需要结合企业的精益生产原则以及精益要素中的具体管理机制设计,识别出企业所期望的行为,并将这些行为与当前企业文化中所存在的各种默认行为进行比较,从而认定哪些行为需要被禁止、哪些行为需要受到鼓励以及需要加强哪些行为。具体行为的改变需要企业管理层以身作则并深度参与。
企业管理层还应通过对日常细微行为进行及时激励来逐步实现向企业期望行为的转换。这一过程通常较为漫长并需要很大的耐心。许多企业往往由于在此过程中出现反复而选择放弃,***终导致管理文化转型的失败。
***和职责设计必须从支持一线工人***率、高质量地完成生产作业这一基本目的出发。因此,我们首先建议在***设计上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先定义工位层级***和职责,然后是班组和产线,***后再是车间***。其次,企业在生产***设计中需要处理好各种支持辅助职能与生产核心职能之间的关系。所有职能都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要突出其服务意识。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