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09204-175
作者:2019/8/5 10:58:17

51309204-175 

51309204-175 

51309204-175 

还未入局的中国

反观国内,却很少出现波士顿这样学者气息浓郁的企业,残酷的市场很难允许波士顿这种学术性企业在大学以外的地方存活下去,更多的机器人相关企业如今的研究方向,也是朝着如何落地产业,如何理论商业化,把***放在提升产品性能,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阶段。中国创业往往在大学进行项目孵化,技术直接注入资本,有成熟的生产销售运营模式,在广泛的市场落地生存不太难。

一个简单的例子,波士顿狗国内的仿照竞品Laikago,在研发成功后,出校园就打着“可以折叠放入行李箱中,能在平地、草地、石子地等多种不同路面情况下稳定行走”的卖点进行销售,遵循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功能可靠的设计原则,据SlashGear早在2017年的报道,当时的售价在20000-30000美元,主要出售给高校、酒店、科技馆、科技公司以及展馆等客户,其创作人愿景是让四足机器人做的智能手机和无人机一样普遍,浓浓的商业气息。

中国作为被转移轻工业以及低端制造业的地区,很大程度上也正好把握住了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的发展潮。通过促进消费等手段,提高工厂的积极性,从而催动了工业链的整体发展,和日本同出一辙。中国市场庞大的工业品和消费品需求量,也在随后催生了中国本土的工业制造领域巨头企业,也造就了一大批中小轻量化制造业工厂,B端市场的庞大需求,技术解析后,后发者迅速模仿跟随,也导致了机器人行业的蓬勃发展。

头部效应明显

错过发展红利期的美国,机器人企业却再无做到巨头的可能,一家企业想要成长,要面临更多的问题,首先美国市场的资本老绅士不会给新生企业太多机会。其次原始积累完成较好的传统老牌制造型企业,在逐渐利益***固化的时间段里,也阻止着后续新兴巨头的产生。同时,美国早期入局的工业巨头企业,逐渐发现行业发展大趋势还是向着智能化转型,工业智能装备的巨大利润以及先发优势,诱使着他们自己也开始入局进行尝试,例如亚马逊等企业,跨界对于他们来说非常容易,通过自主研发和收购,短短几年时间就将原本的市场洗牌,也逐渐在机器人行业的人才市场迎头赶上,收购淘汰掉了低劣产能企业。目前中国机器人企业也已经出现跨界巨头的身影,但对于机器人企业,还有着成长时间。

很大程度上,巨头短时间内其***程度和研发深度,远不如已经积累了一段时间的***机器人企业,在行业的人才积累以及信息积累,也都不如纯粹的机器人从业人员,但是随着时间,其资本、资源、人才优势逐渐积累沉淀后发挥爆发,强者越强,也更愿意也更能投入成本去研发,两者差距越来越小,直到***后的超越。

商户名称:厦门仲鑫达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25 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