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牵头完成的“温度单位重大变革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在长征系列火箭研制和第四代核反应堆研究中提供了温度溯源支持,实现了温度单位定义的重大变革。
温度是***为广泛使用的基本物理量之一,其准确测量事关科学研究、国防安全、能源环境和民生健康等领域。基于该项目发展的创新技术为***重大工程第四代核反应堆堆芯温度的直接测量提供了解决方案,提升了我国温度量值传递的水平,为国防和航空航天等重要领域提供了温度溯源支持。
温度单位的重新定义是温度计量史上***重大的变革,***测定玻尔兹曼常数是实现重新定义的前提和关键。据了解,为避免单一方法可能存在的系统误差,国际温度计量***高权力机构CCT(国际计量***会温度咨询***会)要求使用至少两种***方法,分别实现不确定度小于3×10-6的测定。这一要求涉及多个物理量的高精度***测量,是对精密测量极限的巨大挑战。
据了解,该项目以突破重新定义必要条件的技术瓶颈、实现***温度的原级测量为目标,提出了定程圆柱声学原级测温和量子噪声原级测温两种独特的方法。通过“虚拟定程圆柱声学原级测温方法”、“无感应误差磁通量子调控技术”、“全要素***匹配的量子噪声原级测温技术”、“圆柱腔声场和内长的原位实时***测量方法”等一系列方法和技术的创新,分别获得了不确定度2.0×10-6和2.7×10-6的玻尔兹曼常数测量结果,均为相应方法******佳。
该项目整体技术应用提升了***温度基准量值传递水平。项目的创新技术推动了计量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为相关应用领域技术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具备重大的社会效益。
***科学技术奖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高奖,分为******高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个奖项,每年评审一次。2018年是***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启动年,首次实行提名制,对提名单位不再限定提名指标,受理项目与往年相比数量剧增,竞争空前激烈。
一听到机器人行业,很多外行人会觉得这是一个能和IT、金融相提并论的新兴高薪行业。特别是工业机器人各种关于收购、财报、融资、上市的事情层不出穷,每个月都能冒出几家机器人公司,前扑后继,颇有一种谁坐上了机器人行业的“早班车”,谁就半只脚迈上了人生***之感。
那么事实真是这样吗?
机器人行业难道真如大家所说的那般高大上吗?
开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分析下工业机器人行业到底赚不***?
机器人产业爆发的时代正加速到来
从大环境来看,根据IFR***机器人发展报告,2017年***机器人销量增长30%,达到381335台,创第五个销售高峰。在2018年***机器人销量增长10%,达到约415700台。这一总体趋势主要归因于亚洲地区市场的增速度。
从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来看,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较快,约占***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是******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
据统计,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持高速增长,销量达13.8万台,2018年将超过15万台,市场规模将达到62.3亿美元。
因此从大环境来看,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在迈入高速发展期。
行业内谁的“日子”***好过?
首先只有拥有成熟核心技术的本体厂商才是能掌握行业利润主动权的人。
工业机器人本体厂商,单算本体这一块业务其实就属于“暴利”,归根究底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核心技术,拥有自制关键性零部件,从而掌握市场主动权,形成利润中心。
这点我们从主流机器人厂商核心零部件自制情况以及2017年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份额数据表中就能一目了然。
人们常说,爱的越深恨的越深,对于国产工业机器人本体企业而言,这个市场真是让人爱恨不得。
2017年国内
工业机器人整体市场份额首次下降,市场份额下降至不到27%,同比降低六个百分点,遭遇五年以来的首次下降。
国产工业机器人以前刚起步的时候,有少数卖本体的企业应该是有盈利的,他们投机取巧去依靠抄跟改,挑外型,改结构,降成本,大批量低成本出货来获得短暂盈利。
然后呢?通过时间证明了一切,稳定性问题频频爆发,各种***维护找上门,***后还是把赚的又还回去了。曾有某知名国产机器人品牌负责人说过:国产机器人本来是***的,做的人多了,就不***了!
***后,国产机器人不稳定这个锅就只能大家一起背了!
未来的本体市场竞争将越来越大,价格越发透明,***也就变得越来越难。在今天,大家其实都已经意识到了***根本就不是国产机器人的出路,但为何***战略却依然存在?这点值得所有国内行业人反思!
其次,机器人行业内有些人说做机器人集成应用做得好是可以***的!这话似乎有些以偏概全了。目前在国内的机器人企业中,有百分之***十以上都是机器人系统集成企业,而不是机器人本体企业。
其中国内机器人系统集成企业数量占据中国机器人企业数量90%以上,因系统集成的壁垒相对较低,所以与上下游议价能力较弱,毛利水平也不高,但其市场规模要远远大于本体市场。
国内机器人系统集成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绝大多数厂商的年产值并不高,企业中营收规模超过1亿元的不超过100家,绝大部分企业系统集成业务营收不超过3000万元。其中,营收规模超过3亿元的“大企业”也主要集中于汽车四大工艺领域。
整个行业其实只有这部分龙头集成商企业才能真正赚到钱。
集成商数量近年虽正在增长,但成气候的少之又少,可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很多小规模的集成商将被市场无情的淘汰或被“大鱼”吞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