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棕象甲
拉丁学名 Rhychophorus ferrugineus(Olvier)
英文名 Red palm weevil
分类地位 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棕榈象属Rhychophorus。
分布 主要分布在亚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我国的海南、广东、台湾、云南等省区均发现有此虫为害。
寄主 椰子、国王椰、海枣、大王椰、油棕、假槟榔等棕榈科植物。
危害情况 红棕象甲是一种毁灭性害虫。一旦发生为害,常常使整个种植园毁灭。其为害椰子幼树较严重。2000年海南文昌椰子树受红棕象甲危害,***椰子树近2万株。近年在深圳为害正逐年加重。红棕象甲成虫一般不直接为害,主要以幼虫钻蛀茎干取食柔软***为害,影响养分输送,造成流胶,使树干成仅残留破碎纤维的空壳,茎杆顶端渐次变细,叶色变黄,树冠缩小,树势衰弱,导致***。该虫能为害不同树龄的椰子树,尤其对3-15龄椰子树为害较严重。该虫对油棕、大王棕、假槟榔、海枣、糖棕等棕榈科植物为害也较严重,能导致成片椰子林或棕榈科植物***,而且有不断蔓延的趋势。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8~35mm,体宽10~12mm,锈褐色,头部延长成管状,咀嚼式口器,口器着生于头管先端;触角膝状,端部数节膨大,着生于头管前部侧端。前胸椭圆形,背面有6个黑***,排列成前后两行,前行3个较小,后行3个稍大,居中1个稍大;翅鞘红褐色,有6条纵沟;腹部未端外露。
卵:乳白色,长椭圆形,光滑,头端暗红色。
幼虫:乳白色,无足,呈弯曲状。老熟幼虫体长40~45mm,头部黄褐色,体黄白色,椭圆形茧化蛹。
蛹:离蛹,长椭圆形,平均长35mm,宽15mm。初时为乳白色,后呈褐色;触角及复眼显著突出。
生物学特性
红棕象甲在热带地区1年大约发生3代,世代重叠。该虫属于完全***昆虫,有卵、幼虫、蛹、成虫4个发育阶段。成虫1年有两个明显的交配产卵高峰6月和11月。产卵在植株树冠附近的伤痕、裂口、裂缝,尤其是受伤的幼嫩***,以幼虫钻蛀为害顶端茎干的幼嫩***。一头雌虫一生可产卵162~350粒,平均为221.40粒,卵孵化率为85.2~93.9%,平均为89.6%。雌成虫寿命约39~72天,雄成虫约63~109天。幼虫孵出后,即向四周钻洞取食柔软***的汁液,并不断向深层部位取食,在树体内形成纵横交错的隧道,剩下的纤维被咬断后遗留在虫道的周围。早期不易看出。为害时,新叶残缺不全,中心叶干枯,蛀孔排出纤维屑或褐色粘稠液体。受害严重时新叶凋萎,树干只剩下空壳。成虫具有迁飞性、群居性、假死性,常在晨间或傍晚出来活动。
防治措施
防治难点:
1 隐蔽性:红棕象甲大多从生长点***危害,蛀食,造成隧道,导致被害***很快坏死腐烂。而不少棕榈科植物在叶片发黄前很难发现被危害,一旦发现心叶发黄枯死,生长点及附近的茎干已坏死腐烂,严重时已无法挽救。
2 难度大:有不少棕榈科植物长得比较高大,而危害部位多在生长点,喷药时操作难度大,灌药防治难度更大。***难渗透,红棕象甲在化蛹前结茧,茧很厚,加上其在蛀食棕榈科植物时排出树屑、虫粪等堵住洞口,灌药时药液很难渗透到虫茧并浸泡虫蛹,因而红棕象甲的蛹还能存活,下一代又造成危害。
因此,防治此虫应采用“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 加强苗木引进的检疫监测工作,切断虫源传播
加强对龙岗区棕榈科植物,特别是苗木场、园艺场的检疫监测工作,防止扩散蔓延,避免出现新的疫区。对从外地,尤其是从疫区引进的棕榈科植物苗木按照制度严格检疫。禁止带虫植株远距离迁移;移栽过程中,一经发现,立即就地销毁。新移栽植株修剪后,要用内吸性较强的***喷灌预防被害。
2 清除或减少园内虫源
开展棕榈科植物的疫情普查,发现被害植株,立即进行药剂处理。对难以救活植株,及时砍除,烧毁,减少虫源,同时对周围植株喷施内吸性***,预防受害。
3 严防植株受伤
选用内吸性***对伤口及周围进行喷药或涂药处理。针对成虫喜欢在植株上的孔穴或伤口产卵的习性,可用沥青涂封或用泥浆涂抹,防止成虫产卵。
4、神奇的诱杀方法
昆虫信息素是昆虫用来表示聚集、觅食、交配、警戒等各种信息的化合物,是昆虫交流的化学分子语言。红棕象甲聚集素是调控昆虫吸引行为的化合物,既敏感又专一,作用距离远,***力强。红棕象甲聚集素是模拟自然界的昆虫信息素,通过释放器释放到田间来诱杀害虫的仿生高科技产品,采用聚集素诱杀,降低虫口密度。该技术诱杀害虫不接触植物和农产品,没有***残留之忧,不污染环境是现代农业生态防治害虫的***方法之一。
了解更多产品信息请登录:www.zzenjoy.com
联系电话:13599033164;0596-2665981
*** :474548989
版权所有©2024 产品网